奋进攻坚在南天 | 从“后进”到“金牌”,我的军旅蜕变!

南部空军 2025-07-05 22:20

撰文/摄影:王涛、彭景、张广权

我叫彭景,是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场务连的一名消防员,军龄9年。在我还是一名地方青年之时,同很多大学生一样,生活三点一线,课堂“摸鱼”、课余游戏,对未来的规划模糊不清,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偶然间,校园里一幅征兵宣传画上军人挺拔威武的身影,瞬间点燃了我心中的向往。怀揣着对火热军营的憧憬,我在大学第二年毅然选择参军。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严格的纪律、高强度的训练,让我一时难以适应。第一次体能考核,8个科目,7个亮起了刺眼的“红灯”,拖了全班后腿;队列会操,听错口令,在全连面前出了洋相。挫败感如影随形,我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渐渐成了大家眼中的“后进”。

“我来部队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该如何奋斗?”无尽的疑问和迷茫像浓雾一样笼罩着我。我开始怀念大学里那份“安逸”:课堂上走神打盹,宿舍里游戏冲锋……与战友们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2023年,我们单位建成了“从遵义会议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主题展厅,要在全站遴选“红色讲解员”。因为我入伍前有些普通话基础和文字功底,单位推荐我去培训。起初,我只当是“出公差”“凑人数”,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了。

然而,当讲解员老师动情地讲述着四渡赤水的神机妙算、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和那一段段血与火的故事时,我仿佛在历史回眸中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前仆后继的身影——“红军为什么明知前路艰险,却毅然踏上长征?”带着这个疑问去学习,我的内心被受触动,想法开始转变,也为自己曾经的迷茫和无知深感羞愧。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红色故事的传播者。

我开始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啃读资料,反复练习发音,努力克服口头禅。为了提升讲解感染力,一有空我就向遵义会议纪念馆的专业讲解员请教肢体语言和表达技巧。当拿到厚厚的讲解稿时,面对纷繁的历史进程、众多的历史人物,我看到了革命先辈在绝境中展现的坚定信念。那份牺牲奉献,让我读懂了历史的厚重。一遍遍模拟,一次次演练,终于,我初步站稳了讲解台。

要在解说员这个岗位上站得更稳,除了表面肢体功夫和语言表述,内里一定要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某次解说任务,有位新入伍的战友问我:“班长,能详细讲讲遵义会议里‘马灯之路’的故事吗?为什么我们的毛主席没在C位?”讲解稿里没有的细节,瞬间让我哑口无言,只能尴尬一笑。

这次经历让我彻底明白:讲解不是机械的背诵,而是对每一件文物、每一张图片、每一个故事背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于是我沉下心来,一头扎进浩瀚史料,深入学习红军长征的壮阔史诗,钻研“两个确立”的深刻内涵与历史逻辑。在一遍遍的钻研和领悟中,我最终成为战友们口中那个“问不倒”的金牌讲解员。

以红色故事为起点,我不断拓展学习党史军史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加入场站理论轻骑队,将真理的火种传递给更多战友。与此同时,体能训练场上,我从不及格到及格,再到良好,挥洒汗水,挑战极限;业务训练中,我从“无所谓”到积极参与,再到追求一专多能,每一项技能都力求精益求精。付出终有回报。嘉奖、“四有优秀士兵”等荣誉接踵而至,更让我自豪的是,在上级组织的消防分队专业比武中,我勇夺桂冠。曾经迷茫的后进兵,终于成长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

身边的战友常惊讶地说:“你完全变了一个人!”我总是笑着回应:“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的,军营这座大熔炉,用严格的纪律锻造了我的筋骨,用红色的基因点燃了我的信念,我也定须用矢志不渝的奋斗来重塑我的灵魂。从迷茫到坚定,从后进到先锋,这段心路历程,是我最珍贵的士兵领悟!

主      办:南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

刊      期:第2871期

主      编:康承志   赵国帆

责任编辑:黄丹尉

投稿邮箱:nbzqkj@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