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榕城地都何以产业激发镇域活力?|“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

作者 唐楚生 2025-06-30 18:47
01:08

揭阳榕城地都:以产业激发镇域活力

岭南盛夏,山明水秀,百花竞放。漫步在地都的街头,这个广东“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展现出丰富的活力:水清田美、蟹肥鱼跃的新时代乡村图景铺展而开;“石板材”“乌美兰”“邹堂梨”“白对虾”等土特产品牌持续擦亮;改造提升工程如火如荼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得以提升……

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揭阳市榕城区地都镇以产业激发镇域活力,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围绕农旅融合、培育特色、家园美化等方面,全力绘就生态优、产业强、百姓富的镇域活力蓝图。

百亩兰花、千亩梨园、万亩鱼塘

绘就生态田园风光

“地都的产业特色显著,这里有百亩兰花、千亩梨园、万亩鱼塘,这些产业元素都是发展农旅的坚实基础。”地都镇党委书记黄炜介绍。

在地都镇钱后村的螃蟹养殖基地内,连片蟹塘泛起粼粼波光,蟹农撑着小舟到蟹塘中心一股提起蟹笼,仔细察看螃蟹的长势。“螃蟹现在长得还不错。再生长两个多月,农历八月前后,一只就可以长到1斤左右了。”螃蟹养殖户介绍道。

地都镇地处榕江之畔,丘陵起伏、水网交错,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该镇特有的海蟹品种地都蟹就主产于榕江入海口江海交汇的“活水”地带。

2万亩海滩和18平方千米咸淡水水域,独特的水质富含微生物,形成理想的养殖环境。黄炜介绍,目前全镇水产养殖总面积达1.8万亩,部分农户是购买野生的蟹苗来蟹塘养殖;大多数农户是采用鱼虾混养模式进行水产养殖,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和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淡水鱼,年均总产量约1万吨,年均总产值约2亿元。

“养殖也是靠天吃饭。”螃蟹养殖户介绍,虽然地都有着地缘优势,但野生蟹苗也是需要渔民在捕鱼时偶然捕捉到,才有得买。所以很多农户都不愿养蟹了,都去从事回报周期更快的鱼虾养殖。

面对上万亩鱼塘,如何创造更多效益?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地都蟹养殖过程中的蟹苗难收、效益不稳的瓶颈问题,推动地都镇水产养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地都镇围绕螃蟹的培育与养殖,积极与珠三角高校、当地企业、专家学者进行合作探索,共同解决养殖户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增强技术需求。今年5月20日,地都镇水产养殖协会正式成立,65个会员单位覆盖地都镇24个村(社区),囊括养殖、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产业环节,进一步推动了地都镇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养殖户增产增收,使水产养殖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迈进。

在粤东名山桑浦山下,千亩青皮梨树层层叠叠,以青皮梨为原料的“邹堂梨脯”“邹堂梨膏”等梨脯果冻、果汁饮料备受食客青睐。为了让市民和游客实现不到地都也能感受地都文化独特魅力,品尝地都地道风味,今年新春期间地都镇在揭阳古城开设首家特产体验店——“梨好·地都”,实现地都镇农特产品线下展示、宣传、提货与购买的一站式服务。其中,以“邹堂梨脯”为基底,融合咖啡、竹蔗、茅根、山楂、乌梅等原材料,创新研发出“梨好棒”“梨好美女”“梨好·掂过碌蔗”“梨好·乌梅子酱”等一系列风味多样的快销饮品,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味觉享受。

为充分发挥地理与土壤优势,地都镇还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推广绿色防控、生物农药等生态种植方式,构建起“生态种植+休闲观光+品牌培育”的农旅新模式,推动“果篮”变“钱袋”,“梨园”变“景区”,一产向三产延伸的路径在地都大地上愈加清晰。

在地都镇乌美村,现代化兰花温室错落有致、百亩兰园大棚蔚为壮观。尽管盛夏,但兰园内仍绿意盎然、清香扑鼻,100多个品种的兰花如同点点仙子,翩翩起舞。“依托智能温控系统、自动喷雾设备等栽培技术,兰花种植从‘靠经验’转向‘看数据’,实现高产、优质、稳销。”地都镇华诚兰圃经理杨列耿说道。

百亩兰花基地不仅美化乡村田园风光,更催生“赏花经济”。近年来,地都镇瞄准兰花产业潜能,盘活闲置山坡地,破解用地瓶颈,引入同成生物、华诚农业等5家企业,建成标准化种植大棚近5万平方米,现有成品花销售量占粤东地区总量的三分之一。

兰花似锦,百亩兰园绽芳菲;

梨果飘香,千亩梨园映晨光;

渔跃碧波,万亩渔塘唱水韵;

……

这一幕幕绘就了地都镇的生态田园风光。

产业迸发新动能

腾笼换鸟谋新篇

产业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石。曾几何时,地都镇工业基础薄弱,散、小、低的传统制造业难以支撑区域发展大盘。而今,地都镇主动深入推进镇域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在“点状供地”“工改工”“村企联营”等利好政策的助推下,有效保障了企业良性发展,有效承接一批产业转移,逐步构建起集聚绿色发展、生态农旅的发展新篇。

在产业转型的大潮中,地都镇传统五金、石材、家具等企业加速迈向智能制造,绿色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机器人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逐步落地,形成“人机协同、数据驱动”的高效生产模式。一名石材企业负责人表示:“随着工厂转型升级,我们也开通了各个渠道的‘带货’端口,通过拍摄短视频宣传花岗岩、大理石产品,客户线上就可以下单看效果。我们半天就可以出一套家居石材设计图和效果图。客户们再也不用跑远路去福建或者云浮看石材了。”以数智为核心,传统产业镇正在跑出“加速度”。

“手机一响,订单到手!”在地都,各式的电商直播基地一一搭起,梨农、渔户、花农纷纷变身“网红主播”,借力新媒体营销让地都农品走出大山、畅销全国。今年1月,地都镇政府以“地方+高校”结对模式,还为农户提供直播培训、电商运营指导、物流配套服务,一条以“网”为桥、以“数”为翼的销售通道正悄然延伸,带动千家万户走上致富之路。

第三产业既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更是百姓幸福感的放大器。近年来,地都镇在“百千万工程”指引下,文化、旅游、电商、公共服务等多点开花,全面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让镇域不仅有“看头”,更有“赚头”。

“地都是一座有故事的古镇。近年来地都镇因地制宜,推动文旅资源整合升级,打造‘兰园赏花—梨园采摘—渔塘垂钓—古村夜游’的文旅场景。”黄炜介绍。与此同时,传统文化民俗、非遗市集、生态田园活动在地都镇相继开展,成为链接游客与乡村的情感桥梁,也让“文化软实力”变身“经济硬支撑”。

镇域焕新,幸福触手可及。近年来,地都镇借“百千万工程”契机,全方位提升交通、环境等公共服务水平。新建镇级卫生院、智慧养老中心,改造提升数十条村道与公园广场;数字政务平台上线,村民足不出户即可办证、问诊、咨询。生活品质节节攀升,幸福指数水涨船高。

山因脉而灵,水因源而清,镇因产而兴。回望过往,地都镇在“百千万工程”春风中羽化新生;这片桑浦山下的沃土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踏上产业振兴、民生提质、生态和美的新征程,它正在潮起榕江之畔,铿锵走来。

文字:唐楚生 张冰纯

摄影:陈憧炜 张加欣

视频:陈憧炜(部分素材来自榕宣)

编辑 张会玲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