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国栋的车自东向西驶过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时,晨光正刺破伶仃洋的薄雾。远处,位于江门开平市的,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轮廓渐次清晰。
“从深圳出发,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开平,比三小时绕行虎门大桥方便多了。”日本“海归”博士陈国栋是一名乡村建筑师,平均每月三分之一的时间,他都奔波在深江两城。
無名营造社。受访者供图
無名营造社。受访者供图
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之际,车流奔涌不息。据统计,深中通道累计车流量预计超3100万车次,单日车流峰值更达18.16万车次。而陈国栋正是这“双城生活”浪潮中的一滴水珠。
“每次回塘口,都像翻开一本建筑年鉴——玻璃幕墙是当代篇,碉楼群是历史章。”陈国栋说,当车子进入开平市塘口镇旧墟的那条公路,当熟悉的场景浮现——树冠围蔽而成的“树荫隧道”、两侧开阔的稻田、远处高耸的碉楼,“那个瞬间我知道,塘口到了。”
陈国栋。受访者供图
陈国栋。受访者供图
朋友常问陈国栋:你们在乡下搞什么?只有来的人才会懂——这里是活的建筑课堂。陈国栋同时也是無名营造社主理人,2020年夏,他带领团队从贵州黔东南来到开平塘口,在镇上寻觅到一间旧粮站,改造成一个工作室,与周遭的老记忆和谐共处。
工作室由旧粮站改造而成。受访者供图
工作室由旧粮站改造而成。受访者供图
陈国栋说自己一直从事乡村建筑设计工作,他坚信:江门的乡村是一座文化宝库,每次深入田野都是一次学习。“这是传统的乡村与乡村的未来呼应。”陈国栋说,塘口让他们对于“乡村的未来”产生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自信的行动力。
無名营造社长期扎根在塘口,在建造过程中最大程度保持当地风貌。在陈国栋看来,乡村的建筑营造一定是融入环境的、接地气的。不仅如此,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很重要。每次开始项目之前,他都会和村民们聊天,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从而在建造过程中最大程度保持当地风貌。“说服的前提是尊重,了解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陈国栋说。
如今,無名营造社在塘口开展了塘口工作室、里苑民宿、古树公园、旅游厕所等四个建筑实践项目。“不照搬城市套路来。”陈国栋拍打着塘口旧墟里老粮仓斑驳的砖墙说,“在塘口的工作更像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有一种熟悉感,不需要去‘思考’和‘判断’,你的身体已经自觉地做出反应。”
工作室内,年轻人居多。受访者供图
工作室内,年轻人居多。受访者供图
盛夏落日熔金时分,深中通道的车灯在暮色中连成金线,宛如一支巨椽在伶仃洋上书写城乡共生的答卷。在塘口虽然是乡村的生活方式,但深中通道通车后,它交通的便捷度进一步提升,又给了包括無名营造社在内的许多团队更多向外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来到塘口。
不仅如此,深中通道通车以来,塘口镇的变化还不止这一点。今年5月,江门市委宣传部、开平市委宣传部、塘口镇党委还联合打造了融合数字基因与乡土文化的青创家园——“IE公社”。项目旨在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通过“一根网线连天下”的“无界创客”招募计划,吸引各类青年人才汇聚于江门。
“十年前人们追问乡村未来,其实答案早写在土地上。”陈国栋说,依托無名营造社,他们将搭建起青年建筑师沟通交流的平台,让更多有趣的青年聚集在一起,让更多人关注江门乡村的发展。
南方+记者 申红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