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默 达
今年暑期档电影中,《浪浪山小妖怪》无疑是一匹黑马,凭借着优秀的作画配乐、诙谐的剧情设计、童话之下的现实隐喻一鸣惊人,关于该片的讨论迅速占据各大平台。
巧合的是,一年前的暑假,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一个是“童话风”,一个偏“暗黑系”,却都在重走西游路。再往前看,国产影视游戏题材频频上新,“西天取经”的故事总有热度。
人们为何向往这条西天取经路?现实中的“真经”究竟在何方?
(一)
每个中国娃,都有一个西游梦。
伴着“敢问路在何方”的旋律,家里的擀面杖和晾衣杆都要给你讲讲当年化身金箍棒或是九齿钉耙的故事。很多人读的第一本名著是《西游记》,一辈子看得最多的影视剧也是《西游记》。
作为主角,孙悟空集合了中华文化中诸多美好品质:正义、勇敢、智慧、怜悯、忠诚、坚守;师徒四人虽各有优缺点,却不影响他们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修成正果,更映照着各不相同的人生道路,时时带给我们迎难前行的力量。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一方面是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神佛妖魔、本领神通、千山万水、世俗民风,大笔如椽留下动人的故事,又可启迪后人的创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将理想境地与现实世界巧妙融合,给后人留下思考的空间。
《黑神话:悟空》重点刻画了黑风山、黄风岭、小西天、盘丝洞、火焰山等传播较广的西游故事,《浪浪山小妖怪》让几只小妖成了英雄,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故事中的主角不再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而是像荧幕前的观众一样不断成长的“无名之辈”。这样的设计突破了原本的情节,让人沉浸其中,从自己的视角体会“西游梦”。
普通人,也有自己的诗和远方,也想做自己的英雄。相比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他们走上这条西行之路,注定要经历更多的磨难,但也会写下崭新的故事。他们不一定会名留青史,却将自己的命运牢牢握在手中。
(二)
行进在路上,许多人不知不觉变了模样。
电影中,话痨的黄鼠狼,被逼成了只有两句台词的沙僧;原本胆小爱哭的猩猩,却要扮演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丢掉工牌、穿上袈裟,小蛤蟆也得学着诵经;作为团队的核心,最有反叛精神的小猪妖,也曾主动刷掉自己的鬃毛。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走出童话里的浪浪山,走进人与妖混杂的大千世界,总要穿起一身行头,不管愿不愿意、开不开心。或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许,或是为了手中的饭碗,或是为了让家人放心,有些衣服可能不太合身,有些面具更是虚伪僵硬,但穿戴久了,有时也脱不下来了。
小妖们穿起袈裟僧袍,赢得了人的尊敬、妖的谄媚,同时也要面对危险和责任。有两段情节让人印象格外深刻——
一段是黄眉让他们扮演“四大天王”骗唐僧师徒,并许诺分给他们唐僧肉。“戏服”看似臃肿宽大,套在身上后吹口妖气,立刻将小妖变得人高马大。
这也说明,衣服适应人,没有人适应衣服快——小蛤蟆不仅忘记了伙伴,忘记了取经的目标,还找来几个小妖日夜排练,只为取悦“大王”。
另一段是四小妖误打误撞帮村民解决偷粮食的老鼠精后,临行前被赠送了“盖世英雄”锦旗。这面锦旗让他们顶住了诱惑、找回了初心,最后一战中更是被小猪妖披在身上,“中式超级英雄”的形象深深留在观众脑海中。
人生来赤裸,每身“行头”都蕴含着一种期待。世间的正道和光亮,早已在童话中教会我们:匡扶正义、坚守本心、慎独自省。
(三)
从儿童读物到成人童话,我们眼中的世界悄然变换了色彩。
许多人尝试重新解读西游,拼凑儿时忽略的细节、挖掘作者埋下的伏笔,刻画人物的不同侧面,众说纷纭让原著更加立体,却也离孩子的世界越来越远。
有人坚信“妖怪有别”,并借此讽刺现实生活中的“天龙人”。
“那些背后有靠山的妖怪,青牛精、金银童子、黄眉大王,纵然犯下大错,最终都活得好好的,然而自己修炼成精的‘草根’往往逃不过一顿‘社会的毒打’,为什么妖怪与妖怪之间的差异这么大?”舆论场上不乏这样的追问。
有人批评“西行镀金”,并由此联想到工作中的关系、人脉。
“你们以为这经是什么人都能取的吗?唐僧是佛祖的二弟子,猪八戒和沙僧那也都是天神转世,而孙悟空在五百年前就跟如来认识。”电影中,豹都头的一番话让许多人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但心里却开心不起来。
对名著的差异化解读,融入了不同的人生阅历。长大后,许多人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完美,自己既没有大闹天宫的勇气,也没有西行降妖的能力。于是,有人抱怨世道不公,有人自嘲力量薄弱,也有人通过“躺平”消极抵抗。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即便单靠自己的力量走不到西天,也别忘了“我是齐天大圣”的豪迈宣言,别忘了曾经为何出发;即便法力低微,也要以萤火之光对抗命运与不公,照亮自己和他人前行的道路。
我们终要走出浪浪山,走向一方更广阔的天地。如果不能成为那个无所畏惧的孙大圣,那就走好每个人的取经路,做自己的天命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