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汕尾瞄准短剧风口,接连颁布相关利好政策,从资金支持、资源倾斜、基地建设等方面为短剧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在多地竞争短剧之城的背景下,汕尾如何脱颖而出?
从“形象救赎”到经济新引擎
2017年《破冰行动》的热播,让汕尾陷入尴尬境地——禁毒题材虽成就剧作,却固化了外界对汕尾的灰色想象。“游客常问汕尾现在还有毒品吗?我们需要新叙事扯下旧标签。”一位本地文化工作者坦言。
解除这一负面标签带来的长期误解,成为汕尾发力微短剧的核心动因之一。
更深层的野心在于经济格局的重构。微短剧不仅是内容风口,也是城市文旅、税收、就业等经济增长的撬动点:横店影视城2024年游客量突破1800万人次,文旅收入占比超40%,带动周边服务业增长18%;郑州凭借日均100部的短剧产量,盘活烂尾楼改造拍摄基地,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
从“养在深闺”到引流推手
从《去有风的地方》给大理带去了“风”,到《狂飙》让拍摄地江门成为热门景点;从电视剧《繁花》带火了上海和平饭店,到《我的阿勒泰》让阿勒泰地区吸引全中国的目光。
事实证明,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使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文化资源,如果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也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
对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汕尾而言,微短剧显然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新赛道。
一系列促进网络微短剧发展的政策在汕尾应运而生。
汕尾推出“拍摄补助+内容奖励+服务保障”的组合拳,鼓励创作者紧扣汕尾“红蓝绿古特”五色资源进行创作,并将红宫红场、玄武山等A级旅游景区,金厢、碣石等古镇打造成N个影视拍摄分场景。“我们正在把整个汕尾变成剧组‘零成本’取景地。”汕尾市文广旅体局局长郑进铅表示,全市A级旅游景区已对备案剧组开放免门票政策,希望让汕尾成为“天然摄影棚”。
开局亮眼,挑战依然存在
内容同质化风险是首先要考虑的,全国已有超20个城市推出“短剧+文旅”计划。如果所有古镇都在拍穿越恋爱,滨海城市都做龙王传说,差异化将荡然无存。红宫红场的革命热血、渔歌号子的千年回响、玄武山的禅意哲思、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这些深藏于山海间的深层次文化基因,才是汕尾发力微短剧新赛道的独特富矿。
人才短板同样紧迫。汕尾虽设立最高5万元的人才引育奖励,但编剧、导演等核心人才的缺口仍然存在。目前政策提出校企合作培育“一专多能”人才,但落地效果尚待检验。
更关键的考验在于产业自我造血能力。当前政策有效期仅3年,若无法形成“创作—传播—变现—再投资”闭环,短剧热潮退去后可能留下空荡的摄影棚。需警惕把短剧当成“政策盆景”,而非真正的产业引擎。
微短剧的浪潮终会退去,但汕尾在潮水中刻下的文化印记不会消逝。未来的较量将超越政策红利与流量狂欢,回归城市最本质的命题:如何让“网红”沉淀为“长红”,让“取景地”升级为“文化场”?当游客不再满足于复刻剧照,而是渴望在碣石古镇触摸明清砖瓦的温度,在汕尾渔歌里听见千年海路的回响,汕尾的微短剧突围之路才算真正成功。
南方+记者 陈欣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