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拍鸟充满了惊喜!”资深观鸟摄影师陈杰这样说道。
今年以来,他相继在阳江多地首次拍摄到翘鼻麻鸭、斑背潜鸭、棉凫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八年间,他行程数万公里,记录数百种鸟类,发现来阳江栖息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多。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勺嘴鹬,已连续七年在阳西县被监测到。
数据显示,阳江监测到的野生鸟类品种已达337种,较2020年增加50种,生态多样性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地观鸟爱好者选择在冬季前来阳江,观鸟旅游渐成风尚。他们的镜头,也见证着阳江生态之美。
作为“绿能之都、海丝名城”,阳江近年来持续擦亮绿色生态名片,深入推进绿美阳江生态建设,致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该市多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指数全省第一,去年还获评“国际花园城市”。
筑牢生态屏障
阳江成为全国观鸟胜地
阳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吸引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此栖息繁衍,也迎来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观鸟和摄影爱好者。
湛江人陈杰已在阳江生活多年,他镜头中出现最多的主角,是一只编号“1H”的勺嘴鹬。六年来,他持续跟踪拍摄,积累照片十几万张。“它的习性、吃饭、爱好,我们都清楚。”陈杰说,“1H”2016年出生,每年10月底从西伯利亚准时抵达、清明后离开。
在阳西县溪头镇北寮村散头咀沙滩,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来此栖息,吸引全国鸟类摄影爱好者前来,陈杰也因此成为“义务导览员”。一名来自桂林的鸟类摄影爱好者说,陈杰对勺嘴鹬的痴迷程度,在全国“鸟圈”很出名,因此,外地来拍“1H”一般要与他打招呼,经过引导才能拍到。
据悉,去冬北寮村记录的勺嘴鹬已达23只,这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红树林、沙滩等生态环境。红树林被誉为“海上长城”,是近海岸特色生态系统。
多年来,阳江通过建立红树林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构建起完整的保护体系,实施保护修复工程,推动红树林面积持续恢复。目前,全市红树林总面积超过2万亩,位居广东省第三,成为全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区之一。其中阳西连片红树林面积近7000亩,是粤西除湛江保护区外国内现存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树林。
近年来,阳江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核心,阳江构建起“市级统筹、县级主责、镇级落实、村级管护”的四级责任体系,有效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形成保护绿水青山的强大合力。
2023年以来,全市年均完成林分优化6万亩以上,森林抚育超12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1.5%。陆续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紫纹兜兰,全球新物种阳春蜘蛛抱蛋和阳江川苔草获国际期刊正式命名,全球仅存于阳江阳春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猪血木实现了“极危逆转”。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粤西中华穿山甲重要栖息地,阳东寿长河与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获评省级重要湿地……
瞄准生态富民
自然文化经济相融共生
位于市区的鸳鸯湖景区,被誉为“城市会客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的重要栖息地。湖中双飞蝴蝶岛上林木苍翠,白鹭点缀其间,构成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总面积约124万平方米的湖区,绿化占比达65%,丰富的鱼类和植被为白鹭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市民游客可近距离观赏白鹭觅食嬉戏,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鸣。
鸳鸯湖不仅是生态湿地,更是阳江文化体育休闲的核心载体。湖畔建有南国风筝竞赛场,是延续30年阳江风筝节的主要举办地,承办过多个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性风筝赛事。湖东岸的漠阳楼、岭南书院等,已成为传承漠阳文化的重要地标。
在阳江,鸳鸯湖景区并不是孤例。在绿美阳江生态建设中,阳江把优越的自然资源与特色文化、文体活动与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生态富民。
近年来,阳江把大型风筝活动更延伸至国家5A级景区海陵岛大角湾。去年8月,在此举办的国际风筝邀请赛,吸引了来自美、法、德等21支国际队伍和中国内地及港澳台41支队伍同场竞技。
作为“中国风筝之乡”,阳江风筝是南派风筝代表,与北潍坊齐名,并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江风筝节还获评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建设海陵国际旅游岛征程中,风筝的加入,为海岛增加了绚烂色彩。
与此同时,阳江积极推动“经济林+林下经济”复合发展模式,打造森林“立体经济带”。截至2024年,全市春砂仁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规模化经营率超80%,产值超过14亿元;林地林木流转面积达78万亩,培育林业规模主体547个,林下经济总面积达47.8万亩,相关总产值22.9亿元,带动3.7万农户实现总收入11亿元。
积极构建“自然教育+生态体验+文化传承”多元格局,让生态意识深入人心。全市已建成5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金鸡岭森林公园推出“花样森林”体验基地和“森林音乐会”等活动,年均举办自然教育逾260场,覆盖学生5万人次;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开设“红树林课堂”;“花样森林悦读馆”获评首批“广东省森林书屋”。
从鹅凰嶂原始森林到南海红树林湿地,从城乡绿道到林下经济基地,阳江正通过制度创新、系统治理、产业融合与文化赋能,让绿色成为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发展底色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撰文:陈步上 张嘉元
图片:梁文栋 陈杰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