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社区过暑假” 2025年潮州市“社工+志愿” 关爱新就业群体子女非遗体验公益营
8月26日,走进湘桥区太平街道南门社区“合伙人”凤凰茶馆,一派热闹景象映入眼帘:孩子们围坐桌前,在社工和志愿者手把手的指导下揉面、包馅、按压印模,粉嫩的红桃粿在指尖逐渐成形——这正是“我在社区过暑假”2025年潮州市“社工+志愿”关爱新就业群体子女非遗体验公益营第四场活动现场,也为该系列公益营画上了圆满句号。
自启动以来,活动以“社工+志愿”服务模式为核心,先后走进卧石村、韩东社区、大吴村及南门社区,串联多元非遗资源,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子女打造出一系列沉浸式文化体验课堂,让孩子们在行走与实践中感知潮州非遗魅力。
公益营的首站选在卧石村。在那里,孩子们在社工的专业引导与志愿者的陪伴下,亲手完成一件件木剑作品。“这是我第一次在社区参加暑假活动,不仅体验到各种传统文化,还交到了新朋友!”学生卢恩琪兴奋地说。
公益营的第二站来到韩东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剪纸与漆扇两项传统技艺课程。志愿者耐心协助每个孩子,让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方素扇转变为充满个人创意的作品。韩东社区“两委”干部刘娜对活动成效表示欣慰。她谈道:“我们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这一平台,正是聚焦新就业群体的需求举办公益营,就是希望把社区打造成服务群众的暖心阵地。”
随后,公益营走进“泥塑之乡”大吴村。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示范与社工的协作引导下,孩子们亲手抚触泥土,自由塑造出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形象。这场与泥土的亲密接触,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更赢得了家长们的点赞。学生家长李栒认为,这类活动既缓解了暑期看护的实际困难,也让孩子接触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
公益营的收官之站来到南门社区,茶香与粿香交织洋溢。孩子们在学习红桃粿制作和潮州工夫茶艺的同时,也理解了食物背后的吉祥寓意与饮食文化。潮州市启明星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社工陈璇指出:“利用暑假时间将非遗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课程,不仅让青少年假期过得充实,更希望引导他们关注并传承身边的传统文化。”
纵观整个公益营,社区(村)开放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协助链接社区合伙人等本地非遗资源,“社工+志愿者”的服务模式贯穿始终,营员沉浸式的非遗体验,收获了快乐成长,家长也解决了“暑期看护难”问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过有意义暑假的愿景。
今年以来,潮州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并于春节前后推出新潮暖“新”关爱新就业群体系列活动。本次非遗公益营,正是该系列品牌活动的持续深化与创新实践。
潮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聚焦新就业群体暑期“带娃”诉求,通过发挥社工专业优势和志愿者覆盖面广的优势,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将社区(村)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成假期暖心又多元的便捷“带娃圈”。接下来,潮州将持续推动该模式在更多社区(村)落地生根,让有意义的公益服务变得更加专业。
此次公益营系列活动由潮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主办,浮洋镇大吴村、桥东街道卧石村、桥东街道韩东社区、太平街道南门社区协办,潮州市启明星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承办。
文/图/视频:南方+记者 叶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