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上的疤痕,心中的灯塔|韶关仁医​

作者 叶志强 2025-08-16 14:05

在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36岁的肖建辉走路时左腿会划出一道轻微的弧线。

那道盘踞在腿上的疤痕,像一条被岁月反复打磨的等高线,记录着两次骨折、六次手术的过往,也镌刻着一位医者对生命的特殊体悟。

从被托举者到托举者

2009年的那个秋日,还是医学院学生的肖建辉左腿意外骨折。接下来的90天里,同班同学的脊背成了他移动的课桌——有人背着他穿过图书馆的回廊,有人在阶梯教室为他占好前排座位,有人把温热的饭菜端到宿舍床头。

“那时候觉得,被人托着走的路,比自己走得更稳。”肖建辉摩挲着腿上的疤痕,眼底泛起暖意。

命运的考验在9年后再次降临。刚入职韶关市第二人民医院不久,因骑车摔伤他左腿骨折。接下来的四年里,他共经历两次手术。这次,是科室同事轮流替他值夜班,把他的门诊患者分流到自己名下,在他术后行动不便时,有人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医院,推着轮椅在住院部和门诊楼间往返。

“两次骨折收到无数暖意,让我看清医学不只是技术,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搀扶。”肖建辉感叹。

2020年调至儿童康复科时,质疑声随之而来:“做过六次手术的腿,能跟上康复训练的强度吗?”肖建辉没多解释,只是在给患儿做评估时,自然地跪坐在地——这样能和孩子们保持平视。

当3岁的脑瘫患儿小雨(化名)软软的手指抚过他腿上的疤痕,突然咯咯笑起来时,他忽然明白:这段差点让他告别白大褂的经历,恰恰成了理解患儿痛苦的密码。

微动作里的康复奇迹

重度脑瘫患儿耀耀的到来,让肖建辉对“康复” 有了更深刻的职业认知。

2016年初见时,这个不到2岁男孩的头始终向左侧倾斜,肌张力高到双腿无法伸直,足尖像被无形的线牵扯着下垂。“就像把一座山拆解成一块块石头搬运。”肖建辉和团队将康复训练拆解成微动作:从颈部肌肉的放松训练,到踝关节每10度的角度矫正,再到平衡能力训练时每秒钟的重心调整。

日复一日,坚持了5年3个月。但当看到6岁的耀耀某一天突然松开治疗师的手,摇摇晃晃走出三步时,家长当场红了眼眶:“肖医生,孩子出生五年,这是他第一次自己‘站’在我们面前。”

肖建辉忽然觉得,腿上的疤痕像是被点亮了——原来自己经历过的伤痛,也能成为照亮别人的灯塔。

汇聚微光成星河

在韶关这座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城市,市二院儿童康复科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康复大厅里,有的孩子在训练垫上练习独坐,有的在语言治疗师引导下发出模糊的音节,有的正迟疑地伸出手,想要拥抱镜中的自己。

这些年,肖建辉见过太多“小步”创造的奇迹:2 岁的孤独症患儿楷楷从拒绝任何肢体接触,到主动举起双臂要“抱抱”;2岁多的发育迟缓患儿扬扬用了3个月,终于清晰喊出“爸爸妈妈”;先天性脑瘫的男孩政政经过三年训练,能独立坐稳画画……“每个孩子的进步都像星星,单独看很微弱,聚起来就是星河。”肖建辉说。

如今,科室的全人发展康复模式已成为孤独症关爱的 “韶关经验”,团队里有康复治疗师、特教老师、心理医生,甚至还有志愿者家长。“所谓好医生,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而是一群彼此点灯的人。”肖建辉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致敬韶关仁医专题>>>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朱琪

编辑 杨韬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