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二十四节气融入烟塘村水塔里,当实体树木、栅栏与3D江南墙绘融合,当屋顶藤蔓与墙绘童真呼应,“一墙一风景”正在廉江大地上演。而石颈镇这些墙上风景,是廉江市第二中学及石颈镇中心学校的全体美术老师开展“缀美行动”的成效。
首批下乡绘景
19人制作近40幅墙绘
“我们是全市首批下乡开展‘缀美行动’的队伍,自7月11日启动以来,19名美术教师已完成近40幅作品,预计开学前还会有更多‘新作上墙’。”廉江市第二中学校长黄廉春介绍,作为廉江“缀美行动”的重要力量之一,学校联合石颈镇多所学校美术教师组成团队,深入石颈镇烟塘村、平城村这两条典型村,用画笔为乡村“梳妆”。
走进烟塘村
一幅幅墙绘串联起乡村的过往与当下
而画作的灵感皆源自脚下的土地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在烟塘村的水塔上,《二十四节气》墙绘格外醒目。立春的燕子衔泥、雨水的荷叶初绽、清明的耕牛犁田……老师们将24个节气的物候特征与农事场景绘于水塔模块,让原本单调的水利设施变身“农耕智慧博物馆”。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水塔每天都在村民眼前,画上节气,大家路过时就能想起‘春种秋收’的规律,这是最生动的乡土教育。”廉江市第二中学美术老师廖潮猛说。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烟塘村曾以烟草种植闻名,《烟草晾晒》墙绘便定格了这段历史。金黄的烟叶在竹架上舒展,村民翻晒的身影透着专注,笔触间满是对乡土的敬意。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3D墙绘更是让乡村围墙“活”了起来。烟塘村水田边的《春耕》,以“墙面破开”的创意,让墙内的插秧农人、水牛与墙外的真实稻田无缝衔接,蓝天碧水间,仿佛能听见犁田的吆喝声;平城村的《金鸡稻丰田》则让一只“破壁而出”的公鸡站在墙头,3D效果让观者错觉“墙后藏着一片金黄稻田”,既接地气又添趣味。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灵感就藏在田埂上、屋檐下,村民的生活点滴,都是最好的创作素材。”廖潮猛感慨,“缀美行动”不只是“美”了乡村,更是“美育”进村——孩子们跟着看画、问画,村民们讨论画里的故事,艺术就这样走进了大家的日子。
乡村变美了
村民主动要添墙景
七月的廉江,烈日当空
老师们趴在滚烫的墙面上创作
汗水顺着脸颊滴在颜料盘里
晕开一片片彩色的“印记”
这份坚守
让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村民们的反馈让我们觉得很暖心,炎炎夏日我们作画时,村民们会提着凉茶、切好的西瓜、甜蜜的龙眼分享给老师们。”廖潮猛回忆道,村里的孩子们更是成了小帮手,围着老师们,学着老师的样子给墙绘填色。“稚嫩的笔触虽不熟练,却让画面多了几分童真。”
墙绘带来的改变,不止于视觉
平城村的《乡村往事》
再现了孩童追鸡、老人晒谷的场景
不少村民站在画前回忆往事
“这画里,有咱小时候的影子。”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环境美了,村民的热情更高了
“我家后墙空着,能不能也来画画?”
“能不能帮我画幅丰收图?”
随着“缀美行动”的深入推进
不少村民主动找到市二中团队
盼着把自家墙面也变成“艺术品”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从“要我美”到“我要美”
墙绘不仅擦亮了乡村的“面子”
更焐热了村民的心
在廉江的乡间,画笔仍在舞动
艺术与乡土的碰撞
正绘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鲜活图景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廉江市第二中学团队创作。
而这群画家
是廉江的中小学美术老师
是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两所“双百行动”高校师生
是各个在廉江服务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南方+记者 许筱倩
摄影:杨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