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惠东百丘田社区党委书记陈捷文:再难也要保障群众安全撤离

作者 乌天宇;梁维春;张国威 2025-08-07 06:31
01:57

8月6日,山体滑坡事件过去两天后,南方日报记者在惠东百丘田社区见到了党委书记陈捷文。这几个昼夜,他几乎没睡踏实,眼下的乌青和布满血丝的眼睛诉说着连日的疲惫。

采访当天,天空阴沉,雨水依旧断断续续,随时可能再次降下大雨,危险仍未彻底散去。即便在接受采访的间隙,他的电话也响个不停,每一次接起都离不开对雨情雨势的询问和对防汛工作的叮嘱,丝毫不敢松懈。记者与他展开对话,听他讲述10人安全转移的关键环节。

陈捷文(左一)与社区干部一起巡查。

陈捷文(左一)与社区干部一起巡查。

南方日报:山体滑坡前,你们是如何发现隐患,并启动救援转移行动的?

陈捷文:当天早上8点多我们就启动了系统性排查。当时按照惠东县委、县政府和平山街道的统一部署,社区全员分点位巡查辖区内的积水点、切坡建房区和高陡边坡。红星村民小组组长朱运生在朱氏宗祠附近巡查时,发现地面有轻微下沉,凑近听能听到隐约的水声,还有冒出的黄泥水痕迹——这几个信号叠加在一起,让我们立刻警觉起来。

我第一时间把现场情况上报,同时组织附近海伦堡弘诚厚园公司的10名员工撤离。从发现隐患到启动撤离,整个过程没超过半小时,就是怕耽误一秒钟都可能出意外。

南方日报:转移过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后4人从被困到脱险,中间有哪些惊险细节?

陈捷文:第一批6名员工还算顺利,10点多就和社区干部离开了危险区域,但剩下的4人确实让我们捏了把汗。他们是公司的管理人员,当时觉得一楼的台账资料很重要,非要搬到二楼才肯走,这一耽搁就到了11点多。偏偏那会儿雨势突然变大,像是从天上往下倒水,他们公司门前停车场积水噌噌往上涨,很快就没过膝盖,接着到了一米多深,别说开车,人站在门口都快没过腰了。他们这才慌了神,打电话来说“走不了了”。

我当时在电话里急得直喊,让他们别管资料先保命,但水太深根本出不去。我们赶紧联系街道指挥部,调来了橡皮艇,十几分钟后橡皮艇就到了,把他们安全接了出来。

最让人后怕的是,他们刚撤离没多久,大概也就十分钟左右,那片山体就“轰隆”一声闷响坍塌了。等他们全部撤离之后,我们拉了警戒线,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南方日报:您在处置时的果断让人印象深刻,这种临危不乱的能力是怎么培养的?

陈捷文:这可能跟我三年的军旅生涯分不开。我1996年当兵、1999年退伍,在部队负责管理弹药库,退伍后在街道社区继续做民兵应急队队员,负责辖区的自然巡逻,军旅生涯锻炼出了我对紧急情况的警觉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我在服役时,每天都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练的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警觉性和“说干就干”的执行力。就像这次,看到地面下沉和泥水痕迹,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可能要出事”,这跟在部队里看到异常情况就高度戒备是一个道理。而且我们基层干部常说“防风防汛,十防九空”,但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危险,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准备。

当时劝那4名管理层撤离时,他们还觉得“没那么严重”,我甚至说了“就算被你们骂,今天也必须走”。我觉得,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部队教会我的“底线思维”。

南方日报:回顾整个事件,能成功避险的核心因素有哪些?对未来做好防灾应急工作有哪些启示?

陈捷文:成功避险离不开三个关键点:一是巡查“早”,早上9点就发现隐患,为撤离争取了宝贵时间;二是执行“硬”,不管当事人愿不愿意,坚决按预案推进撤离,不打折扣;三是联动“快”,街道指挥部的橡皮艇、社区干部、村干部形成合力,缺了哪一环都可能出问题。

但最核心的还是责任心,群众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当时哪怕可能被埋怨,也要坚持让他们撤离,再难也得保障大家的安全。

采写:南方+记者 乌天宇 张国威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阅读更多>>

南方特稿|暴雨下他果断一声“撤”,救了10个人

编辑 南小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