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有个“功夫村”

作者 巫雅柠 2025-08-22 11:33

走进江城区中洲街道潭塘村,沿路武旗飘飘,墙绘上的武术招式格外醒目:黑墨勾勒的马步沉稳如桩,朱砂点染的腿法迅疾如电,无声诉说着两百年的武术传承。

作为岭南武术的独特一脉,潭塘(杨氏)武术始于清代嘉庆年间,由福建武林人士传入阳江,经杨氏家族及宗师杨述夫等发扬光大,以“刚柔并济、步法灵活”见长,其“一鬼脚”绝技因迅猛莫测、力透千钧,享有“岭南两脚称雄”之誉。2021年,这门承载乡土智慧与武者精神的技艺入选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村落里的拳脚功夫有了更厚重的文化注脚。

如今的潭塘村,老中青三代习武之风浓厚,武术队、舞狮队活跃于节庆日常,形成家族与师徒并行的传承体系。在此基础上,江城区近年来以“武术+”为抓手激活文化活力,让这门非遗技艺在新时代土壤中扎根生长,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独特力量。

百年“武”脉

藏在拳脚里的智慧

为了解开潭塘武术的神秘面纱,探寻这门百年技艺传承至今的深层密码,笔者一行来到潭塘村,看到的是数代武者的坚守。

“拳脚生风震八方,杨氏武魂耀鼍城。”在潭塘(杨氏)武术文化展厅内两行大字映入眼帘。展板上则详细记载着潭塘武术的概况、发展历史和武术套路。龙拳、蛇拳、鹤拳、豹拳、百鸟归巢、上下门抢打等招式,十一武术套路各有特色,桌面上摆放的双刀、长棍、三柱、蛇矛兵器等器械,都承载着武术记忆。

84岁的第四代传承人杨华东从20来岁起就跟随杨述夫之孙杨运森习武。在展厅里,他边演示着手花的影子,边娓娓道来其由来。“此招原叫‘一底脚’,说起‘一鬼脚’,是杨述夫观察家兔受惊时平踢的劲儿而得来的灵感,招数尤其讲究手花作影、出其不意去用脚攻其不备。”他说道,功底深厚的武者能将大石头踢到20米外,“这力道全靠日复一日的苦练”。

杨华东指着墙上一张老照片说,杨述夫宗师不只是创了“一鬼脚”,他还融合了福建南少林的洪拳技法,才有了现在的“刚柔并济”。

“以前练功,初学阶段师傅会让我们先练半年扎马步。为了让我们的马步扎更稳,甚至用绳索绑住脚,拉着我们走。”杨华东说,练习手部力量时,他会通过反手举起灌满水或沙的去练习,甚至用杆秤去测量手部发出的力量。

正是这种严苛和持之以恒训练,让潭塘(杨氏)武术在百年间既成为节庆表演的精彩节目,也成为守护家园的实用技艺。

薪火不熄

武者们的坚守与接力

清晨7时的潭塘村里,98岁的杨二清已在院中练拳。和杨华东一样,他从30岁起便跟随杨运森习武,这一练,就是整整68年。多年来,他随队在全市各地表演。在前不久举办的2025江城(潭塘)武术交流会中,他还跟随接狮队伍走了全程,并扛起敲锣的任务。“清叔坚持锻炼,每天都要走几千步,精神气很好”,邻居的评价道出了老人对武术的执着。

同为第四代传承人的杨计升今年87岁,习武也成了他半生的陪伴。“年轻时最爱用2米多的长棍,师傅教我们‘粘、点、劈’,练的就是手腕巧劲。”杨计生回忆,“以前练武条件比较艰难,但因为喜欢,还是会挤时间上武馆。”

杨华东、杨二清、杨计升三位老人的记忆里,上世纪60年代的潭塘村有着浓厚的习武氛围:“最高峰时候村里有6家武馆,晚上收工后,大家放下锄头就往武馆跑。”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全村一半人会武功。此后,潭塘武术团队在杨运森等人的领衔下,曾参加多次武术体育表演活动。

如今,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第五代手中。在村武术公园里,杨华东正带着徒弟练“虎拳”“豹形功夫计”,38岁的杨任记便是其中之一:“我从10岁开始学,现在我的小儿子也快10岁了,也会跟着练。”杨华东坚持“教到老,学到老”,每天习武不辍,收徒时最看重“武德、耐性、武功”,对本村有兴趣的人都会免费教学。

在访谈中,杨华东表示:“我们这么多年一直都在传承传统武术,关键是有对武术热爱的这颗心,今后也会继续为传统武术的非遗传承尽一份心力。”这应该就是练武之人豁达心境的最朴实写照吧。

形成合力

“武术+”赋能乡村振兴

为让武术记忆“有处可寻”,村干部用一年多时间走访了多位老武者,收集旧兵器45件、老拳谱8本以及一批珍贵史料、照片,在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上改造成150平方米的潭塘(杨氏)武术文化展厅。

8月17日2025年江城区(潭塘)武术交流会启幕。这场活动上,潭塘(杨氏)武术发展合作签约、江城区武术协会授牌、武术文化展厅揭牌同步举行。其中,阳江市武术协会、阳江市公共文化学会与潭塘村委会共同签署发展合作协议,以跨界合力为武术传承注入新动能,一系列务实举措背后,是政企协同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决心。

近年来,江城区委、区政府从政策与资源层面持续托举,将潭塘武术融入乡村振兴全局规划,提出“以武兴村”发展思路:通过举办大型武术交流活动扩大影响力,将其纳入文旅产业重点培育项目,让这门非遗技艺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金钥匙”。

着眼未来,更以“武术+”为抓手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见效。

村委会则在基层实践中当好执行者与服务者。2023年,为给村民一个固定习武场所,潭塘村委会发动村民集资,将本是村民避之不及的臭水沟改建为武术公园。“听闻后村民都很支持,边筹资边动工,公园几个月就落成了。”潭塘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发记说。如今,傍晚的武术公园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老人教孩童扎马步,青年切磋招式,武术已融入村民日常。

中洲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陈乃旺表示,接下来将深度融合本地产业推动潭塘武术传承发展:打造“武术文化探源游”线路,串联拳种发源地、古武馆等景点,结合自然景观设计武道体验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魅力;联合合作社开展“购农产享武术体验”活动以提升附加值;开发“武术+文创”产品,将招式、兵器元素融入设计打造特色品牌。同时,让武术课堂走进校园,培育青少年兴趣,实现文化与经济双向共赢。

策划:黄韬炜 杨广恒

撰文/图片:巫雅柠

视频:雷法昭 周文勇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