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死神的较量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茂名医院(茂名市中医院)紧急上演。
80岁的崔老先生因气管被肿瘤严重压迫,生命通道仅剩3毫米缝隙,陷入窒息危机。经过多学科团队数小时的协同攻坚,高难度气管Y型支架植入术顺利完成,为老人重建了呼吸通路,也标志着茂名市中医院在高难度呼吸介入领域的突破。
80岁老人遭遇“呼吸死锁”
今年5月,因进行性加重的窒息性气促,崔老先生紧急入住茂名市中医院肿瘤科。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其气管中段被肿瘤压迫导致主气管狭窄超过90%,仅剩3毫米缝隙。
“正常气管直径为18-22毫米,而患者的气道仅剩铅笔芯粗细的空隙,空气交换量不足常人的十分之一。”医院肺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钟国就回忆起初诊时的危急情形仍心有余悸,“右主支气管几乎完全闭塞,左支气管也被压得变了形。”
更危急的是,老人在非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仅为77%,即使吸氧,血氧饱和度仍持续低于90%。
茂名市中医院启动MDT会诊。 通讯员 供图
茂名市中医院启动MDT会诊。 通讯员 供图
入院后,崔老先生病情急剧恶化,紧急气管插管后转入ICU,但插管仅能通过左侧狭窄缝隙供氧,右侧气道仍完全封死,血氧在87%-91%间波动,多器官面临缺氧衰竭风险。
面对危局,医院启动顶级多学科会诊(MDT)。急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茂新维持呼吸机参数,调控血流动力学,为手术创造时间窗口;肿瘤一科主治中医师肖剑确认肿瘤为淋巴瘤,评估后续放化疗可行性;钟国就制定术经气管插管+气管镜治疗方案,防止操作致缺氧加重;肿瘤二科主任彭寿洲提出经插管Y型支架植入术……
专家团队达成共识:传统开胸手术风险极高,24小时内进行介入支架植入是唯一生路,且必须在保留插管的条件下,于气管分叉处毫米级精准释放支架。专家们围绕患者病情制定详细方案,为手术争取宝贵时间。
多学科协作为生命“搭桥”
手术在介入手术室展开,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首先要进行双导丝定位,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将导丝穿越插管缝隙分别置入左、右主支气管,同时还得小心调整导丝张力避免缠绕,要知道此时插管已占据大部分气道空间,操作空间极度有限,稍有不慎就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我们选用的是分体式镍钛合金覆膜Y型支架,需要沿双导丝将压缩支架装载系统穿越气管插管与气道间仅2毫米的间隙送入。”钟国就说,这一步对操作的精准度要求极高,是手术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突破点。
手术现场,术前气管镜下了解气管情况并清除气管内痰液。 通讯员 供图
手术现场,术前气管镜下了解气管情况并清除气管内痰液。 通讯员 供图
而毫米级释放控制同样考验着医生的技术功底,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支气管镜双引导下,将支架分叉点精准对准气管隆突,分阶段释放。还采用支气管球囊对右主支气管闭塞段逐级扩张,为支架植入创造合适条件。
最终,手术取得成功,支架完美贴合气管壁,气流声如风啸般涌入双肺,患者血氧饱和度瞬间跃升至96%。这一突破不仅挽救了生命,也证明茂名市中医院具备开展高难度呼吸介入手术的技术实力。
中西医协同助康复
术后,崔老先生成功拔管,拟转出普通病房。针对其拔管后痰多等不适,钟国就通过望闻问切给予中药治疗,助力康复。
据悉,该术式被《中华呼吸介入诊疗指南》列为最高难度的四级呼吸介入手术,要求术者同时具备支气管镜与DSA双引导技术资质、复杂气道支架植入经验及多学科紧急响应能力。
医院肺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中西医结合、中医特色突出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专科,入选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科室设有中医肺康复中心、呼吸睡眠中心、呼吸介入中心、肺功能中心等亚专科,拥有一支中西医结合团队,以及呼吸内镜及介入诊疗设备(包括电子气管镜、爱尔博氩气刀、激光消融系统等),常规开展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一氧化碳弥散检查(FeNO)、睡眠呼吸监测技术等专科检查技术,广泛开展呼吸系统各种先进的诊疗技术。
“当肿瘤吞噬呼吸,我们以毫米精度重建生命通道;当多学科握指成拳,茂名中医人创造生死奇迹!”茂名市中医院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将为更多像这样的呼吸重症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为推动茂名地区呼吸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撰文:颜志雄 通讯员 冯华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