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五华,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大街小巷隐匿着令人垂涎的市井小吃。它们不仅仅是一道道美食,更是五华历史文化的鲜活见证,承载着代代五华人民的生活记忆与情感。
即日起,五华县委宣传部联合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推出系列报道——“寻味五华 市井有真味”,探寻那些藏在深巷小店、传承数代的独特风味,挖掘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感受五华最本真、最温暖的人间烟火,领略这座城市独特的饮食魅力。敬请垂注。
糯米粉、粘米粉按比例混合,熬煮的糖料泛着琥珀色光泽,和面时的揉搓声此起彼伏……梅州市客乡品米粄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甜粄的制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尽管已重复千百次,制作师傅李春梅依旧专注,手指在面团上灵活游走,力道均匀得仿佛在与食材对话。在她手中,面团渐渐变得光滑细腻,淡淡的米香悄然弥漫,那是无数次实践才能精准拿捏的触感。
甜粄制作的原料并不多,但需要掌握一定比例。
甜粄制作的原料并不多,但需要掌握一定比例。
揉面的过程,制作师傅需要不断观察面团的情况。
揉面的过程,制作师傅需要不断观察面团的情况。
“做甜粄,最重要的是用心。”李春梅一边说着,一边将和好的面团放入铺着芭蕉叶的蒸笼里。芭蕉叶的清香能恰到好处地渗入面团,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诀窍,既环保又能增添独特的风味。
和好的面团放入铺着芭蕉叶的蒸笼里并平铺。
和好的面团放入铺着芭蕉叶的蒸笼里并平铺。
“粄”源自古汉语,是客家语的特色词,泛指用米浆或米粉所制食品。这个词来源于客家人在几次迁徙中,因环境之变,将中原故土的“䉽”“䬳”演变成“粄”,并承袭做“粄”的习俗。
有了现代工艺的加持,蒸制过程省力不少。
有了现代工艺的加持,蒸制过程省力不少。
“不蒸甜粄不过年,没有甜粄不成礼。”作为甜粄制作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古汉鑫对甜粄的每一道工序都烂熟于心。在他的记忆里,甜粄是刻在节气里的符号:“主要在过年时食用,寓意生活甜甜蜜蜜。民间还有个习俗,农历正月二十吃甜粄‘补天穿’,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甜粄在五华深受群众欢迎,其制作工艺被列入县级非遗。
甜粄在五华深受群众欢迎,其制作工艺被列入县级非遗。
蒸制甜粄是场与火候的拉锯战,最是考验耐心,火候大小、时间长短都得精准把控。火太旺,甜粄易外焦里生;火太小,又蒸不出紧实弹牙的口感。如今有了现代工艺的加持,蒸制过程虽省力不少,但那份对品质的坚守从未改变。
韧性是甜粄重要特征之一。
韧性是甜粄重要特征之一。
古汉鑫回忆,过去用柴火蒸甜粄,得耗费三四个小时。但当蒸笼被缓缓掀开的瞬间,一切等待都有了意义——浓郁的甜香会瞬间涌出来,热气腾腾的甜粄呈棕红色,每一寸都透着诱人的光泽,光是看着就让人满心欢喜。
蒸好的甜粄会被切分成小块,便于食用。
蒸好的甜粄会被切分成小块,便于食用。
甜粄,甜而不腻。
甜粄,甜而不腻。
甜粄的吃法丰富多样,每一种都独具风味。最受欢迎的当属煎吃,将甜粄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小火慢煎。随着温度升高,甜粄渐渐变得两面金黄,外酥里嫩。而切成小块蒸软食用,是易上火者的首选,这种吃法保留了甜粄原本的软糯香甜。当然,也有人钟情于直接“冷吃”,在常温下品味甜粄的清甜,感受那纯粹的口感。
甜粄的吃法多样,其中煎甜粄颇受欢迎。
甜粄的吃法多样,其中煎甜粄颇受欢迎。
对于在外漂泊的五华游子来说,这一口甜韧的甜粄,就是乡愁的味道。每到春节前夕,古汉鑫都会接到不少在外乡亲的订单,他们说,吃到家里的甜粄,就像回到了故乡。而古汉鑫也总会认真对待每一份订单,他知道,自己寄出的不仅是甜粄,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愁与牵挂。“平时销售几千斤,春节期间会翻几倍。”这翻倍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也是甜粄这道传统美食,在时光流转中始终不变的温度。
简易真空包装后的甜粄便于快递运输。
简易真空包装后的甜粄便于快递运输。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周扬
摄影 袁群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