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云浮深处走,镇村风情总令人印象深刻:别致的文化书屋,动人的生态小公园,巧妙的商业设施和多功能的综合空间,共同描绘出一幅融合乡村本味与现代美学的和谐图景。
自云浮纵深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以来,越来越多的镇村焕发新生:除了完成林木、公园、庭院、农房等风貌改造的“必答题”,还有更多个性化空间诞生——或化为小品景观,或成为打卡标志,或升级改造为咖啡馆、茶馆和文化服务点,形式多样,功能丰富。
这些空间从闲置走向功能化,由无序迈向有序,成为人们可亲近、可感受、可进入的日常生活节点,不仅融入本地人的日常,也为来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地生活、观光体验与社交传播三者交织,共同塑造了云浮乡村的全新印象。
多功能空间涌现
迎来生活新体验
清晨的阳光洒在金山社区街角,嵌有“云小城”字样的咖啡屋,向街坊敞开了怀抱。这里不仅是一家咖啡店,更是社区精心打造的“邻里客厅”,常年开展讲座、沙龙、手工艺等活动。从孩童到长者,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
这一空间的转变,源于社区推进“阵地换服务”的探索。党建力量、商企资源与公益组织共同发力,让原本疏离的空间转变为居民“推门可见、抬脚可进”的生活场所。
旧空间焕发新生机的路径,罗定也在积极探索。
每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或有翰墨飘香、或有歌声悠扬,亦有非遗课程、粤语童谣、舞蹈课程……一系列高质量课程轮番上演,吸引着市民积极参与。曾经稍显安静的空间,何以焕发出如此活力?
今年以来,罗定创新推行社会化运营策略,搭好台子,做好导向把控,定好公益调子,引入社会机构精心设计课程,安排师资,组织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悄然变身,成为街坊邻里心中那个“想得起、走得进、留得住”的熟悉角落。
走出城市社区,更显眼的空间改变在更广袤的乡村悄然展开。
云城区新屋村百日蝶变、云安区湾边村打造江滨经济、罗定市赤坭塘村旧林变公园、新兴县禾地岗村探索“绿美经济”、郁南县新寨村村貌焕然一新……这些村庄的共同点在于,村道整洁、庭院宜人、农房换装,旧空间被赋予新功能,城乡风貌在不动声色间重塑。
在完成林木种植、公园打造、农房风貌等“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云浮各地也不断探索更具地方特色的个性化改造,如农家书屋、文创体验馆、茶馆、咖啡屋等,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独属于云浮的亮色。
传统与现代结合
彰显空间新魅力
“要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生活的对话,就要营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真实场景,让发展成果承载乡土底色,也映出时代光彩。”在云浮“镇镇有声”文化赋能“百千万”项目启动现场,干部、设计师和文旅推荐官分享着各自的乡村振兴经验。其中,“空间改造”是高频词。
在安塘街道,“下小白咖啡屋”由旧猪圈改建而成,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古村、摘果蔬、品咖啡。54公里外的富林镇高二村,“稻声基地”则将旧苏式礼堂改造成集农具展、非遗体验、研学住宿和咖啡馆于一体的多元空间,成为全新的“乡村会客厅”。
不少参与者坦言,旧空间的亲切感才是成功的关键。罗定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社会化运营的目的,就是让市民轻松自然地走进来,留下来。稻声基地负责人也说:“‘村咖’不仅是乡村经济消费场所,更是青年交流、村民议事之处。”
返乡青年辛旭阳经手了不少老屋改造的案例。他以乡村闲置老屋为载体,用自然之道和美学思维为其注入新生。“每一个物件都有故事。”他善于发现与再造——弃置的储物箱、瓦缸变为拼桌,木柜贴花后焕发复古气质。
几位亲历者的感受道出了空间活化的诀窍:真正打动人心的空间改造,往往不靠重建,而是基于原貌深挖潜力,让场所与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系。城市也好,乡村也罢,唯有深植本土、强化公共属性、降低参与门槛,空间活化才能真正走进人心。
多元化经营
构建城乡新生态
最近,辛旭阳在云城区元眼根村租下一间500平方米的老屋,计划打造集餐饮、文创、集市于一体的综合体。他的愿景清晰:汇聚云浮的镇安咖啡、托洞腐竹、罗定皱纱鱼腐等特色美食,创新如“腐竹变薯片”的吃法,同时设立手工区传播本地文化。
郁南县的小伙陈龙清想法类似,也选择以文化空间助力乡村发展。他打造的“见山乡村茶馆”既展示乡村风貌,也成为休憩打卡新地标。茶馆中设有小桥流水、听雨品茗的景观小品,既是美景也是生活场所。他说:“欢迎大家来见山,听听鸟叫,晒晒太阳,享受片刻。”
如果说上述空间改造蕴藏“变”的巧思,那还有一些案例给人“增”的惊喜。
罗定市龙华东路的中国移动营业厅,如今兼具营业、茶饮与书吧三种功能——左侧是移动营业服务场所,右侧是柠檬茶饮品店,一旁的书吧中,百余本图书供市民选择,还设立了数字阅读视听区,提供千余册电子书资源。
传统移动营业厅升级为集“城市书吧”“乡村茶吧”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这一转变引来用户们的称赞。“这里不仅是一个营业厅,更是一个让人放松心情、享受阅读的文化会客厅。”一位用户体验后感叹。
在云浮,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已达285个,其中不少植入景区、商圈、酒店等高人流区域。空间的活化,让沉睡的角落变成联结情感、滋养文化、激发活力的日常节点,成为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线实践
全新空间尽显湾边渔乡风情
位于西江之滨的湾边村,有着“云浮马尔代夫”的美誉。肇云大桥、金鱼沙岛、西江沙滩与大美日落交相辉映的“五景”,吸引不少游客自驾前往。
依江而生的湾边村,世代渔耕,渔民仍保持传统捕鱼技艺,街巷间鱼干、虾堆琳琅满目。为防水患而建的走水仓、下巴房等特色建筑依然保留,与西江碧波相映成趣。
小村一旁,新建成的云帆公园,不仅是生态地标,更是文化客厅,游客可以在此静观江涛、赏落日余晖,尽享“西江百里山水画廊”的辽阔意境。
在众景环绕之中,一间“文化空间+咖啡厅+民宿”的双层建筑十分显眼,一层将打造渔家文创IP及公共阅读空间,游客可在虾笼装饰下品读云浮文化,选购“可带走的渔家记忆”,体验一场江风吹拂下的“慢生活”。
走出小村,沿江步道、葱郁的绿化带,为中老年人提供散步、太极、闲坐的静谧空间,西江岸线骑行道的贯通,更是让骑行爱好者们尽览江岸风光。
一系列全新的空间,充满了渔乡风情。湾边村所在的蟠咀村,2024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2025年仅半年已达43万人次。
记者手记
空间活化利用重塑乡村魅力
在云浮,漫步云浮乡间,一幕幕鲜活图景跃然眼前:古旧老屋摇身变为书香四溢的文化书屋,荒芜角落蝶变为绿意盎然的生态小公园,沉寂空间则化身雅致咖啡馆或多功能服务驿站……“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以来,云浮乡村沉睡的旧空间被匠心“唤醒”,涌现了不少“颜值升级”且“内涵提升”的案例,其焕新的形式多样,功能丰富,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鲜明注脚。
旧空间的活化,不仅是物理结构的重构,更是生活方式的更新。空间作为人与场所的媒介,当它被赋予公共属性,便从静止的实体变成可亲近、可进入的生活场域。村民于此交流,游客在此驻足,青年在此创作——生活的温度与文化的厚度在这些空间中自然流淌。
在地生活的烟火气、观光游历的新奇感与社交媒体的传播力,三者交融,共同拼贴出云浮乡村立体、温暖而富有生命力的崭新印象。
相关
青年巧思“爆改”老宅
辛旭阳,云浮返乡青年代表,也是乡村空间改造的探索者。在云城区大坎村,两栋沉寂数十年的老屋经过他手,蝶变为承载乡村慢生活的“艺花工舍”咖啡馆与“山有云浮”新中式草本茶饮馆。
辛旭阳的改造拒绝生硬设计,核心是尊重自然与历史。面对爬山虎遮蔽招牌,他选择挪动招牌而非修剪藤蔓,坚信“自然生长最珍贵”。他深入村庄“寻宝”,将村民弃置的旧物点石成金:旧式储物箱与瓦缸拼成独特桌子,木质储物柜经贴花焕发复古风情,一个倒置改造的旧衣柜化身吧台,柜门延伸为台面,赋予老物件全新叙事。
美术专业背景让辛旭阳的空间改造充满张力。“艺花工舍”中,他依据叶片大小按美学规律布置三十余种植物,打造色彩与形态碰撞的极繁风格。嘉宝果小叶与滴水观音阔叶形成点线面交响,葡萄藤蔓天然成框,使每个角落都成为可“出片”的风景。其美学空间吸引了网络达人,非遗主题装饰、绿意旧物场景成为拍摄打卡点。
辛旭阳的探索不限于空间,还延伸至产品。他与合伙人将云浮本土药材牛大力融入饮品设计,推出牛大力拿铁、牛大力蛋挞、吸吸果冻膏等产品,既传承养生智慧,也打动年轻味蕾。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像辛旭阳这样的返乡青年还有不少,他们用美学与巧思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也让老屋新生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栖息地,展现了乡村从“环境美”走向“业态美”与“人文美”的巨大潜力。
南方+记者 崔洪铭 陈玮琪 王嘉豪 王谢思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