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之间,一条海峡把湛江和海南隔开了。可是,当湛江徐闻港与海口新海港在12海里间仅用1小时航程,当“三亚—湛江”跨海直升机在蓝天划出第一道弧线,文明已成为海峡两岸可触可感的民生温度。这些年,“相向而行”四个字,从文件里蹦到船头、学校,从会议室蹦到菜摊、码头和直播间,这四个字已变成了老百姓嘴里滚烫的句子。近日,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海峡两岸老百姓话说文明的内容又增多了起来。“过海更快喽”“菜价稳了”“娃上学不用两头跑”“徐闻人到海南乘飞机出差更方便”……今天,我们就蹲在“海上明月”旁的海风里唠唠:国家战略的大棋,是怎么一步步下到咱家锅碗瓢盆里的。
过海像串门:把“堵心路”修成“顺心路”
以前,南山村的长途车司机老杨最怕春运:车子在徐闻港排长龙,一堵就是五六个小时,尿急了只能找角落解决。现在,他一脚油门驶进“聪明码头”,车牌一扫,系统秒放,20分钟可登船了;船上还设有Wi-Fi、母婴室、咖啡厅,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还会递来一杯醇香清心的雄鸥绿茶。老杨咧着嘴笑:“现在过海像串门了,很方便很开心!”
文明创建没喊口号,只是把“人”字写大了:遮阳棚、免费凉茶、方言广播、流动书摊……让赶路的人先被温柔以待。热议的跨海高铁也在抓紧挖掘推进中,再过几年,湛江到海口半小时,一张公交卡刷两省,谁还说“隔海如隔天”呢?
跨海菜篮子:让“养在深海”的鱼儿游进百姓饭碗
凌晨四点,湛江东海岛的渔排灯火通明,一网金鲳鱼上岸,直接装进海南的冷链车;傍晚六点,海口火山口的荔枝搭上航班,第二天清早出现在赤坎的菜市场上。菜贩阿霞说:“以前是两广抢货,现在是两省护货,价格稳了,吵架都少了。”
文明不是墙上标语,是把“你赚钱、我省心”做成产业链:共建“菜篮子”应急仓,台风天互调蔬菜;共享二维码溯源,市民手机一扫,哪条船、哪个塘,清清楚楚了。海峡这边养虾,那边育种,一条产业链把两省的脾气都对上了,“不争啦,一起发财!”
“跨海医联体”:把大病号从鬼门关抢回来
徐闻县医院曾被人吐槽“小病拖成大病”。如今,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和海南医学院隔空会诊:心梗病人直升机30分钟跨海,导管室早已待命。护士阿妹说:“以前怕病人跑,现在盼病人来,技术共享,谁也不掉链子了。”
文明创建落点在“别怕”:别怕生病,别怕花钱,别怕人生地不熟。于是,海南省的万宁市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的候诊大厅都有了“候鸟老人”专属窗口,志愿者们大多会讲粤语、雷州话、海南话、客家话,那一句“阿婆莫急”,比止疼药还管用哩。
“一起唱”比“独角戏”更动听:文化跨海不设墙
雷州半岛的“人龙舞”遇上儋州“调声”,在世界爱情角——徐闻南极村的海滩上斗舞,抖音直播点赞已破百万;海南黎锦遇上雷州石狗、徐闻汉砖,被制作成了手机壳、帆布包,在海口骑楼老街很畅销。
前段时间,著名作家阿来,先后来了广东湛江与海南,他在徐闻递角场寻访苏东坡的足迹时,轻叹道:“湛江与海南的交通方便了,过去各唱各的调,现在都合成一台戏了。”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我们还搭了个大舞台:雷州窑与海南制陶非遗工坊的跨海师徒结对了;湛江的汉族人与海南的黎族、苗族等年轻靓仔靓妹都直播带货了;住在徐闻港附近那练村的李阿婆是海南嫁来的,是一位黎锦技艺人,她坐在椰子树下穿针引线,边绣边笑:“没想到我这老手艺,还能给孙女赚大学学费。”
台风夜的“双向奔赴”:把“他们”说成“我们”
去年台风“摩羯”登陆前夜,海南救援队带着冲锋舟、方便面逆流北上。湛江的志愿者们则把26万多名需转移群众的最后一批滞留旅客带进学校安置点,他们打地铺、唱罢雷剧唱琼剧,一夜无眠。风停后,有一位海南大哥拍拍湛江兄弟的肩:“下次去海口,我一定请咱们吃清补凉!”
那一刻,没人提“广东”“海南”,只剩下“咱们”了。原来文明创建还有一大效应:将“他们”说成“我们”的顺口溜。
有人说,国家战略是个“大词”,文明创建是个“虚词”。可是当你看见老杨过海不堵了,阿霞卖菜不慌了,阿婆看病不怵了,阿婆的孙女背着黎锦包包在菠萝的海自拍……你就知道,这“相向而行”很实、很OK:它是船笛,是椰香,是手术刀,也是手机里的一条共享的Wi-Fi。
我们在想,“相向而行”的终极意义,应该是:让国家战略与百姓笑脸同框,让宏大蓝图与人间烟火同频。我们在展望,海峡两岸百姓们与发展主体,通过相互靠近、彼此成就,一定能共同奔赴更加美好的未来。
撰文:郑克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