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智慧“种子”,平安教育公益项目点燃30万少年“科技梦”

作者 戴晓晓 2025-07-18 07:00

7月5日,上海崇明岛的光明东滩源基地内,20多名城乡少年俯身触摸农田。来自安徽省六安市新店镇平安希望小学的留守儿童小雅,用平安产险“爱农宝APP”对准染病稻苗,AI系统瞬间诊断出稻苗得了叶斑病。“想把这些科技带回家,让种地的爷爷奶奶轻松些。”她轻声说。一旁,上海本地小学生小明兴奋地举手互动:“第一次在稻田上课!”

这堂由平安集团副总经理、首席财务官付欣讲授的农业科普课,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蒙。当城市孩子惊叹AI农业的神奇,乡村孩子诉说朴素的科技愿望,一颗共同的“科学种子”悄然萌芽。付欣作为志愿者代表,以一个个具体案例让孩子们发现:“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对农民劳动成果的温暖守护。”

崇明岛上的科技型企业开放日活动,“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教育公益活动的一次新启航。这一公益项目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与中国平安联合发起,致力于为青少年打通科技素养教育成长通道,不断缩小城乡科技教育差距。

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科技教育是根本。2017年,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曾在平安金融中心与40余名平安希望小学校长近距离交流,分享中国平安教育公益心得,并预测未来十年内,人工智能(AI)将对教育带来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改变。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平安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通过持续开展“科学家走进乡村课堂”“系列情景大师直播课”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和课程,已赋能1058所乡村学校,惠及学生超31万人次。在公益教育的创新之路上,中国强企以科技基因赋能教育公平,致力于中国少年科创思维的系统培育,以公益之力作答科技强国建设的时代之问。

“番茄怕强光,小麦怕洪涝,水稻怕干旱。”崇明岛的绿荫下,孩子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付欣用一个个生动案例,给孩子们讲自然灾害预防、农作物病虫害诊断、农业保险知识等科普知识。这让孩子们真正关心起“植物的烦恼”。“人和农作物协作,我们让他繁盛生长,他们让我们拥有食物和能量。”

传统农业只能用语言大概描述,经验很难传播,但科技是用数据。当孩子们用平安产险“爱农宝APP”的多光谱成像技术,对染病稻苗进行AI诊断,当东滩源产业发展中心总监郭彦博士通过“沃土工程”等案例,向孩子们展示土壤改良、创新图谱大数据平台等智慧农业手段。他们发现,科技不仅要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更要守护农民的劳动成果,感受到“科技并非手段,而是温度和守护”。

小雅的父母外出打工,平时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记忆中的大自然,是家中桥头的孤独的海棠花,爷爷奶奶早出晚归,她只能跑去和海棠花说说话。而此行,“不一样的大自然”让她对于农业、科技与自然的认识和想象边界无限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崇明岛上的科技型企业开放日活动,作为“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体系中的一环,正是致力于以科技实践为载体,以心理建设为根基,以知识拓展为路径,为青少年打造了一条从 “兴趣启蒙” 到 “能力养成” 再到 “价值升华” 的科技素养教育成长通道,以切实的行动,作答科技创新发展的国家之问、社会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卫国认为,科学教育、科学思维、科学兴趣、科学行为和科学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科技型企业开放日”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品德的修养、知识的掌握、身体的锻炼、优美的感受和劳动的体验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教育指引孩子未来的智慧人生。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在付欣看来,项目的价值还在于对青少年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塑造。“不要去告诉他们,而要让他们去体验,让孩子在生态场景中,去感受到科技的作用,感受土壤是有生命的,从而尊重地球、尊重环境、尊重社会、尊重所有人的努力。”

实现科技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终要靠人才,而科技教育是根本。谈到平安教育公益的初衷,付欣表示,城市与乡村的教育资源有很大差异性,平安的初衷是弥合城乡教育之间的鸿沟。在马明哲董事长的倡议带领下,中国平安形成了平安教育公益“五大工程”,从硬件、培训、支教、奖助学金、夏令营等五方面入手,关注青少年全面发展,致力做长期、持续、有价值的教育公益。

“教育公益项目既要有宏大的理念,又要有实实在在的落点。”王卫国认为,在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下,“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找准公益事业的创新点,在全国开展“科学家走进乡村课堂”“科技型企业开放日”“系列情景大师直播课”等特色活动及课程。项目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的优质资源,构建线上直播课程+线下实践体系”双轨赋能平台项目系统性破解乡村科技教育资源匮乏难题。

目前,“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已经辐射河南、广西、云南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赋能1058所乡村学校,惠及学生超31万人次,培养乡村校长、教师逾2万名。“项目高覆盖、高辐射的效果空前。”王卫国说。

聚焦于科技类教育公益,平安构建创新模式的核心在于专家智库、科技企业、教育机构的三维联动。30多年来,中国平安从援建平安希望小学出发,持续不断将自身金融科技能力与外部专业资源深度结合,构建了从“硬件捐赠”到“能力培养”的科教公益闭环。其核心在于以企业科技基因赋能教育公平,同时通过科学评估与场景创新确保项目实效,为青少年教育植入探索未来的“科学基因”。

目前,项目发起的“科技型企业开放日”系列活动已举行120余场,整合超200家企业资源。从把科技落地到每一个具体的场景,到把科技的公益课程带给每一位孩子,平安作为中国强企,以公益项目串起数百家企业资源,共同赋能教育公平。项目把企业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深度结合,企业的追求与国家社会的追求深度结合,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每一个具体的家庭和人。

截至目前,中国平安在全国援建119所平安希望小学,招募12708名支教志愿者,支教服务时长超过44.3万小时,在1039所智慧学校落地实施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培训乡村教师超2万名,惠及31万余名乡村学生。平安所设立各类教育奖学金累计资助学生31345名,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孩子托起希望。

当城乡少年共育“科学种子”,中国平安助力一个个个体梦想汇入科技强国的时代洪流,少年强则科技强,这场公益长征,正为高质量发展种下希望。

(文中小雅、小明为化名)

南方+记者 戴晓晓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栾艺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