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展览,梦回潮州与广州税收持平的时代

作者 陈锦煌;刘梓薇 2025-07-31 09:46

在潮州市博物馆展厅柔和的灯光下,一枚满载岁月痕迹的宋代荡箍静静陈列。926年前,一位无名窑工在这块小部件上刻下“元符二年”四个字——这个不经意间的小动作,让千年后的我们得以触摸宋代笔架山窑的确凿心跳。

刻着“元符二年”(1099年)的荡箍。

刻着“元符二年”(1099年)的荡箍。

正在潮州市博物馆展出的“宋‘潮’瓷话——笔架山潮州窑遗址考古成果展”,通过这些来自地下的物证,还原出了一个鲜活的宋代潮州。

暑假期间,前来观展的游客络绎不绝。

暑假期间,前来观展的游客络绎不绝。

窑火彻夜

“百窑村”里的宋代潮匠

旧时,潮州笔架山一带有“百窑村”之称,可见其生产规模之大。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深入开展,这一民间说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证。

“考古研究成果显示,宋代笔架山窑的年产量可达百万级别,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量。”本次展览策展人、潮州市博物馆考古部的郑佩娜介绍,以笔架山上的1号窑为例,24.71米的长度意味着一窑能烧制4万到5万件瓷器。目前笔架山上经考古发掘的就有12条龙窑,最长的接近100米,一窑估算能烧制近20万件瓷器。

支撑如此产量的,是宋代潮州工匠的技术智慧。

此次展览上,一件件用于测温的“火照”陈列其间,窑工通过观察其釉色变化判断窑温;阶级窑的斜坡设计配合各式支垫具,让火焰在窑室间均匀加热;陶车上的轴顶帽、荡箍等专业工具,组成了潮州宋瓷完整的生产流水线。

用于测温的“火照”。

用于测温的“火照”。

窑烧过程中使用的各式支垫具。

窑烧过程中使用的各式支垫具。

最令人动容的,是文物上那些鲜活的文字符号:刻着“元符二年”的荡箍残件,有着“马”字刻痕的筒形匣钵,顶部刻画“蔡直”二字的轴顶帽……以及国家一级文物,在笔架山窑出土的数尊佛像底座上,“匠人周明”的清晰落款。这些历近千年的文物痕迹,共同凝固了北宋潮州手工业者的自信面容。

顶部刻划“蔡直”二字的轴顶帽。

顶部刻划“蔡直”二字的轴顶帽。

宋人风雅

“四艺四雅”里的烟火潮州

展览中,一组青白釉与酱黑釉茶盏形成鲜明对比。

青白釉色温润似水,胎体轻薄透光,展现出极高的制瓷水准。同时,常见于福建南平建窑等窑口的酱黑釉瓷也在笔架山窑考古中被大量发现。“黑釉瓷器能更好地衬托白色茶沫,便于观察茶色、茶汤。”郑佩娜表示,这正是宋代潮人斗茶之风盛行的见证。

一组青白釉与酱黑釉茶盏。

一组青白釉与酱黑釉茶盏。

“除了茶器与茶道,笔架山窑出土的香炉、文房器具与花瓶,分别对应宋代潮州人日常生活中‘香道’‘书画’及‘花道’的盛行。”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馆长李炳炎指出,此次展览展出的笔架山窑生产的产品与宋代潮州百姓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可看出宋代潮州的精神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既有文人雅气,民间也是礼佛之风盛行。”

在宋时潮州,雅致并非士大夫专属。一只青白釉瓜棱渣斗,揭示了宋人生活的讲究——这专盛茶渣等食物残渣的器皿,代表着宴饮的清洁与礼仪。即便是孩童,也有瓷塑哈巴狗、鸟形哨等玩具相伴。“笔架山窑是民窑,它生产的器物反映了宋代潮州人生活所需。”郑佩娜说。

专盛茶渣等食物残渣的青白釉瓜棱渣斗。

专盛茶渣等食物残渣的青白釉瓜棱渣斗。

海潮声动

北宋潮州税收比肩广州的秘密

本次展览上,数件造型、纹饰独特的瓷器揭示着笔架山窑的另一个重要使命。龙首鱼身的摩羯纹青白釉盆残件、大耳垂的哈巴狗瓷塑、长颈鼓腹的军持壶等,明显带有异域审美烙印。

龙首鱼身的摩羯纹青白釉盆残件。

龙首鱼身的摩羯纹青白釉盆残件。

长颈鼓腹的军持壶。

长颈鼓腹的军持壶。

郑佩娜介绍,在东南亚等地出土、出水的完整瓷器,不少与潮州本地残片如出一辙。考古资料显示,笔架山窑的瓷器分南北两路出海:北上经宁波港销往日本、高丽,南下则直抵东南亚、印度洋沿岸。

海上贸易的繁盛,深刻塑造了潮州。

“唐开元年间潮州仅9000户人口,到了北宋元丰年间猛增至7万户。更惊人的是,北宋熙宁年间潮州税收是与广州持平的。”李炳炎指出,中原移民带来的技术提升了笔架山窑的生产水准,而陶瓷外销带来的巨大利润又进一步带动移民进入及本土发展。循环往复中,宋代潮州成了一座由瓷与海共同托举的“新兴城市”,孕育了数百年后潮人出海闯天下的基础。

■相关

20余名“宋窑青讲人”上岗 宋瓷讲解全民参与

“看,这些宋代瓷塑小猫小狗,曾经是十分受欢迎的玩具,相当于现在流行的labubu!”“考古的过程就像‘开盲盒’,虽然辛苦,但时常收获惊喜发现!”……在潮州市博物馆,几位红马甲青少年的声音成为展柜以外的亮点,参观者循着他们的讲述穿越千年,寻觅宋瓷,对话历史。

随着宋“潮”瓷话——笔架山潮州窑遗址考古成果展的火热展出,6月20日,潮州市博物馆启动“宋窑青讲人”青年志愿讲解员项目,面向全社会招募讲解员。活动自启动以来,收到来自中学、高校和社会单位的百余份申请。经过选拔,24名优秀青年成为“宋窑青讲人”,在接受田野考古方法、窑炉遗迹保护、展厅讲解技巧及礼仪规范等知识的系统培训和岗前考核之后,于7月下旬正式上岗。

“宋窑青讲人”青年志愿讲解员正在为游客讲解展览内容。

“宋窑青讲人”青年志愿讲解员正在为游客讲解展览内容。

据介绍,相比以往面向小学生的讲解员招募项目,这次讲解员年龄提升到13周岁及以上,重点吸纳知识储备更丰富、表达能力更成熟的中学生、高校学子及社会青年群体,以青年视角助力千年宋瓷文化“出圈”。

“我们希望更多青年志愿者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他们特别擅长用新媒体方式来传播文物故事,又能以Z世代的视角让考古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通过考核的志愿者都会进入我们的人才库,能够持续参与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工作。”潮州市博物馆馆长余小洁介绍道。

相关阅读:

谁还没看过潮州这场宋代陶瓷展?策展人带你逛!

文/图:陈锦煌 刘梓薇

编辑 余丹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