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见|从“陌生人”到“一家亲”,新会城市党建的创新实践

作者 黄绍侦 2025-07-18 22:15

4129个单元,入住3334户5782人……在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有这样一个“微缩社会”——珑城半山小区,历经十年变迁,从“门对门不相识”到“缝纫机前话家常”,从“停车位之争”到“共享空间互助”,如今已成为全省首批“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三兴社区的标杆。

近期印发的《广东省党建引领居民小区建设工作指引》指出,要紧紧围绕“两社三中心”建设,以社区运营为重要抓手,推动将居民小区建设成为“党建强、服务好、邻里亲、活动多、安居乐”的新型现代小区,持续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而珑城半山小区这场基层治理的华丽转身,正是新会区全面推进“两社三中心”建设、以党建引领破解城市社区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

组织重构:四级党建网络打破“陌生人社会”

面对入住率八成、社会阶层多元的复杂局面,珑城半山小区依托三兴社区构建的“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将党的神经末梢延伸至各个楼栋。

200多名小区党员通过“双报到双服务”亮明身份,践行“五个一”行动,即结对一个楼层、领办一件实事、参加一场党组织活动、开展一次慰问、提出一条建议,使党建工作真正“进楼入户”。

三兴社区“大党委”机制则整合了包括珑城物业在内的9家单位党组织资源,形成区域共建、事务共商、资源共享“联合体”,通过建立“居民需求、单位资源、服务项目”三张清单,累计解决民生实事60余件。

比如,在珑城半山小区4号车库对面增设100余个停车位,不仅化解了“抢位大战”,更让机动车文明入“位”。又如,为破解家长暑期“带娃难”问题,在珑城半山小区党群服务中心举办2期暑假托管班,服务惠及小区80名少年儿童。托管班设置非遗体验、武术健身等多元课程,以丰富多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快乐地度过暑期生活。

这都是以“微服务”托起“大民生”的生动缩影。

空间再造:党群服务中心变身“邻里会客厅”

珑城半山小区党群服务中心自2022年启用,历经三次升级,最终形成“一中心三空间”的创新格局。

阅读空间通过阶梯式复合设计,将景堂图书馆资源和居民捐赠书籍融合,月均600人次的“知识阶梯”成为精神粮仓;共享空间里两台旧式缝纫机引出的故事尤为动人——琴姨等16名志愿者组成的“暖邻缝纫铺”,不仅提供衣物缝补,更用“百家被”缝出了邻里情深;活动空间则将公共架空层变身为四点半课堂、烘焙工坊和议事大厅等,125起小区矛盾纠纷在这里高效化解,151起安全隐患在此无所遁形。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珑城半山小区策划了“邻里节”系列活动,打造了精准服务体系:为长者开设健康讲座和家庭医生签约,为孩子举办亲子阅读和品德教育活动,为全体居民设计“四季歌”式文化活动——春有元宵灯谜,夏有水上运动会,秋有2000人参与的中秋游园,冬有暖心慰问。

这些由热心企业家和居民共同筹办的活动,让“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了新的内涵:思念的是小区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机制创新:“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激发自治活力

6月28日,也就是珑城半山小区党群服务中心第三次升级启用当天,“骑手友好小区”创建同步启动。

此举展现了其党建工作的时代敏感度。新就业群体既是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对象,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珑城半山小区以打造“骑手友好小区”为目标,建设“骑手共享洗手间”“骑手车辆临时停放区”“楼栋速达指引”等暖“新”设施,通过解决“停车难、进门难、找楼难”问题,与骑手形成“双向奔赴”的互助生态。

现场还为三兴社区志愿服务分队授旗,为社区合伙人授牌,进一步以“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参与+居民共治”模式深化服务内涵。

目前,在专业社工的协助下,三兴社区组建的志愿服务队已有超200名党员、居民加入,分为“政策宣讲”“睦邻融情”“医心护邻”“教育护苗”4支志愿服务分队。同时,深入挖掘一批党建类、社企类、公益类和邻里类社区合伙人,不断优化社区服务。其中,珑城半山小区“暖邻缝纫铺”志愿者们不仅每周固定提供服务,还通过义卖作品实现公益反哺。

珑城半山小区的十年焕新之路,为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善治密码”——唯有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让钢筋丛林生长出最温暖的邻里情。

撰文:黄绍侦

图片:新会区委组织部

编辑 钟惠琳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