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视觉 / 图)
▲(人民视觉 / 图)
全文共1823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那位拒绝捞人的专业课老师直言:“平时不刻苦学习,到期末为分数才来通宵达旦地看书,这种学习模式有很大问题,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极度不可取!”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王心可
责任编辑|温翠玲
又一次昼夜不分、埋头苦读的期末月结束,大学生们该振臂欢呼,迎接漫长暑假,这曾经是我对大学生活最实际最美好的预估。等到我上大学,尤其还是上医学专业,才恍然发现上当了,实际上期末成绩的新一轮焦虑阴影已经久久环绕。
终于熬到考完最后一门,和好友结伴吃大餐的路上,我们坐在车里喋喋不休,话题依然是最后的病理考试。“重点一个都没考到。”“题目太难谁复习得到?”所有人慷慨陈词一番后又着急询问老师给分仁慈与否、平时成绩怎样构成。说到要紧时刻或是争议之处,更是群情激愤,讨论出一副“天下皆有愧于我”的气势来。
当晚,专业课老师终于在一片“求捞”的消息中发声,直言不讳指出我们学习态度有问题,总结出来就是:临时抱佛脚还想求高分,没门。
等到过几天成绩陆续公布,社交媒体的热点也从“期末挑灯夜战”转向“查分一天查八百次教务系统”。好不容易约同学出来逛街,吃饭间隙,她忙着询问:“老师,能申请查询我的成绩细分吗?”“上次缺勤补假条能加分吗?”而我则偷偷打开成绩单,对着刚出的成绩干瞪眼:“怎么这么低,凭什么?”这还逛什么街,我们都没了兴致,于是早早各自打道回府。
大学生们这种焦虑情绪很大程度上来自期末成绩的绩点等级制度。绩点,就是把不同课程的期末分数转换为统一的、分等级的绩点。大学通常使用平均绩点进行排名,成绩作为占比很大的一部分考核标准,往往与奖学金和保研挂钩。
在我们这期末赛高考的医学专业中,还会划分出重点班级,作为其中一员,我虽然自认为是个佛系的人,却也常常在激烈的排名争夺战中方寸大乱。
我的压力大多来自身边的“卷王”同学。他们平时为了加分永远坐第一排,抢着举手回答问题,到了期末凌晨两点睡六点起,或者干脆直接通宵复习。这样饱满的精神状态让我无法望其项背。我性格不甚外向,想要举手却总犹犹豫豫;精力不甚充沛,通常需要每天8小时睡眠保证状态。与此同时,我们还存在一项成绩正态分布政策,即班级达到良好优秀的人数必须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这就存在万恶的“卡绩点”状况,我的专业课成绩常常是以一分之差被“优秀”档拒之门外。因此,尽管我已经尽最大努力,取得3.8/4.0的平均绩点,但在班级里也只是中上水平,这让我更加郁闷。
但是据我观察,这样的焦虑郁闷现象在医学相关专业非常普遍。我曾经在深夜刷社交平台,在浩如烟海为绩点发愁的帖子里找到了同样为绩点烦恼的知己,这位网友感慨:“英语老师平时成绩给分不公,遗传学辛苦复习却还没有摆烂的室友分数高,还在为没出的病理成绩夜不能寐,大脑像放电影般不能安宁……”
并非只有医学生感到不安,我金融英语双学位专业的姐姐同样为绩点发愁,每得到一门不理想的成绩便来向我大吐苦水,说来说去无非关乎排名、奖学金和未来的保研。大段的抱怨让遭受同种焦虑的我不堪其扰。直到某天分享完同班同学在朋友圈围绕专业课给分是否公平问题大吵一架的新闻,她发出感慨:“太悲哀了,我觉得我们都被绩点困住了。”我开始思考,我们大学生是不是正在被绩点“监禁”。
现在有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优绩主义”,说人话就是有追求的大学生们都在挑战高绩点、高排名。优异的成绩无疑带来个人的竞争优势,追求卓越无可非议,我们必须面对几年以后的未来选择,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竞争都会存在,并且十分激烈。
我又想起那位拒绝捞人的专业课老师,他直言:“平时不刻苦学习,到期末为分数才来通宵达旦地看书,这种学习模式有很大问题,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极度不可取!”我把这则信息分享给正在为绩点发愁的姐姐,企图再为自己做无力的开脱,她沉默了一会,又发来消息:“其实你们老师说的是对的。”
我观察过班级里真正优秀的同学,他们用尽全力完成每一项任务,从不敷衍了事,这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面对他们,我不会嫉妒,只有敬佩。我也希望做出一点点改变,尝试着从绩点的牢笼里脱身,不再自怨自艾,不再急功近利,而是更专注自身。直到有一天开始真正为自己学,学到真本领、真知识。到那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再囿于这一方小小的校园,而是慢慢觉察出另一片广阔天地。
(作者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