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美生活圈”,茂名有这些变化

作者 李阳诗;刘栋铭 2025-07-28 13:13

暑期清晨的高州学砚湖公园,晨跑者的身影与白鹭掠过湖面的倒影相映成趣;午后的信宜山水公园,露营帐篷点缀在草坪上,孩童追逐着泡泡奔跑;傍晚的化州鉴江两岸,市民沿着滨江栈道散步,橘红色的晚霞洒在江面上,与岸边灯光交相辉映……这幅全域铺开的“绿美生活圈”画卷,正是茂名新型城镇化的生动注脚。

在信宜,湖泊、绿植与建筑相融,勾勒出生态宜居图景。罗林 摄

在信宜,湖泊、绿植与建筑相融,勾勒出生态宜居图景。罗林 摄

加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省明确提出县域城镇化要“探索差异化路径,形成特色发展模式”,信宜、高州、化州先后入选广东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抓住了各美其美的历史性机遇。

数据是有力的见证者,2021年至2024年,茂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5.06%攀升至48.11%,增幅连续四年稳居全省首位,这组不断上扬的数字,清晰展现出茂名城镇化发展的强劲势头。放眼信宜、高州、化州三地,这个过程呈现“人口向县城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功能向城区集成”的鲜明态势。

绿美基底

精准定位打造差异化县城

近年来,茂名县域立足各自资源禀赋,以绿美生态为基底,构建特色鲜明的城镇化蓝图,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现实。

大湾区骑友在玉都新区生态绿地体系里畅快骑游。

大湾区骑友在玉都新区生态绿地体系里畅快骑游。

站在信宜玉都新区中轴广场的流云阁上俯瞰,多个公园湖泊串联成网,山水公园的露营帐篷、体育公园的骑行少年、塘面湖的银发舞者,构成一幅“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鲜活图景。

这座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的新城,将优质土地资源优先用于生态配套,打造“六横三纵”路网和蓝绿廊道,近年吸引2.6万新增人口落户。“过去担心县城配套差,现在孩子能读华师附校,下楼就有6个公园可选。”市民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信宜“以绿美留人”的密码。

在高州城东新区,百米玻璃幕墙大厦与鉴江河畔的千年古塔遥相呼应。当地划定1.8万亩未来社区,布局“十路十校十公园”,笔架山景观通廊、岭南骑楼街等设计延续“山水古郡”脉络。

高州市城东新区。冯章 摄

高州市城东新区。冯章 摄

与此同时,老城区中山路骑楼修旧如旧,瀛洲公园夜夜笙歌。“我们既要城市的现代活力,也要留住镇城的乡愁记忆。”高州市副市长、高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朱艳红介绍,这种“新旧共生”模式让县城三年新增7万人口,其中城东新区占比超六成。

化州以“中国化橘红之乡”为底色,构建全域绿美体系。致力做好“两江三岸”文章,串联带动河西老城、城东片区的同步发展,傍晚时分,鉴江栈道旁夜风裹挟着化橘红的清香,散步的市民与跳广场舞的人群相映成趣。

化州聚焦县城建设,做好城区“两江三岸”文章。董俊锋 摄

化州聚焦县城建设,做好城区“两江三岸”文章。董俊锋 摄

乡村则以瑶埇村为典范,围绕7棵百年见血封喉树建成古树公园,环村3.12公里绿化带与1.3万棵新植树木,让“一村仨公园”成为现实。

目前,化州全市已建成“绿美庭院”5057个、“四小园”2.84万个,全民植树49.71万株,“十里橘香示范带”将化橘红种植与文旅融合,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

产业升级

绿美经济激活县域动能

人口集聚需产业支撑。信宜、高州和化州等地通过“绿美+”产业转型,让园区变社区、农产品变商品、田园变景区,形成“产城人”良性循环。

傍晚,高州蒲康工业园国星光电员工小李在园区羽毛球场上挥汗如雨。这个2340亩的工业园内,企业服务中心、医疗站、篮球场一应俱全,宛如微型社区。

高州市蒲康工业园。

高州市蒲康工业园。

“月薪6000元,下班在门口就可以逛公园,做运动。”小李的待遇印证高州“产城景融合”思路——2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吸引7家企业入驻,让产业工人“留下即安居”。

在信宜城东一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接听了一天10086热线的“00后”李圣星,透过落地窗眺望远处绿景,疲劳顿时缓解不少。

信宜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站式公共服务大厅。

信宜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站式公共服务大厅。

该产业园引进30多家企业,重点发展数据标注、客服等绿色服务业,计划三年内提供1500个岗位,与南部工业园的90家企业形成互补。后者近两年新落地21个项目,提供7050个岗位,电子制造与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就业“蓄水池”。

“工资虽比大城市低20%,但能回家住,开支少、环境好。”李圣星说。

信宜国企广东集信国控在香港上市,吸引天津人刘冬雪等青年人才加入。“产业兴则人口聚,2024年商品房成交套数居茂名第三。”信宜市发改局副局长刘武说。

化橘红是化州富民兴村产业。

化橘红是化州富民兴村产业。

视线移至茂名市西南部,化州13万亩化橘红正迎来成熟果采摘期。作为当地的“金字招牌”,化橘红产业已构建起从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再到博览馆展示与农文旅融合的完整生态链,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5亿元,带动35万群众在“一棵树”的产业链上实现增收。

在化州的乡村田野间,另一种“绿色动能”同样蓬勃生长。488家“微工厂”如星火燎原,在各地村落铺开电子加工、服装缝制等低能耗产业,年创产值9亿元,提供8000个“家门口的岗位”。化州已培育了575家乡村微工厂。图为群众在微工厂就业。

化州已培育了575家乡村微工厂。图为群众在微工厂就业。

“绿美环境引得来人,特色产业留得住人。”化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正是这种“生态+产业”的协同发力,带动近两年来化州人口回流超2万,让“橘香满城乡,就业在家门”从愿景变为现实。

民生服务

配套先行筑牢幸福根基

城镇化不单是“造城”,更是人的全面发展。茂名各县域通过优质公共服务下沉,让县城生活不输城市。

在信宜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的课堂上,孩子们正通过数字化教学设备观察植物细胞结构。这所2023年投用的公办学校,由华师直接派驻管理团队,5000个学位覆盖5万人口。

信宜将最好的土地资源留给市民,用于建设公园、学校等公共配套设施。陆波 摄

信宜将最好的土地资源留给市民,用于建设公园、学校等公共配套设施。陆波 摄

“以前纠结要不要去珠三角陪读,现在县城就有名校,首付十几万元买房就能读。”家长刘小聪感慨道。当地还建成广外附属信宜学校、砺儒高级中学,三校合计新增学位1.14万个,逐渐吸引部分学生从珠三角回流。高州则三年新增1.53万义务教育学位,实现“产业工人子女就近入学”。

在医疗方面,高州市人民医院已经连续7年在全省县域医疗综合比拼中夺魁,县域内住院率连续数年超过96%,全省排名第一,群众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信宜市人民医院借助“双百行动”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共建粤西医院,在今年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单中,粤西医院提升了480名,进步全国第一,县域医疗服务水平能级跃升。

高州市人民医院心外科手术量在全省排第二名。

高州市人民医院心外科手术量在全省排第二名。

茂名的县城不仅有了媲美珠三角的医疗教育资源,时尚的消费环境也接踵而至。

位于信宜市中心的迎宾大道,一处“现代风、粤西韵、烟火气”的文娱休闲新地标很红火。这里集中分布着窦州里文化创意街、信宜新图书馆、市民广场、中国牙雕艺术馆等文化休闲设施。每逢节假日,县城里的年轻人都来这里一站式看书、逛展、休闲、购物,尽享县城休闲生活。

在高州,2023年平均每月新增饮品店37家,等于每天新开一家;大型综合商业体潘州广场2024年国庆期间人流量超161万人次。

流光溢彩的化州城区夜景。董俊锋 摄

流光溢彩的化州城区夜景。董俊锋 摄

化州也在不断激活后发优势新动能。高起点打造的罗江新区,是化州打造的县域新中心,总规划面积16.17平方公里。目前罗江东区学校(一期)主体封顶,国道G207线城区段改线、橘乡大道、罗州大桥、景行路等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市人民医院搬迁项目启动,奥体文化商务中心签订框架协议,化北高速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从信宜的“公园城市”到高州的“未来社区”,再到化州的“以产兴城”,茂名各地的差异化实践证明:县域城镇化绝非“千城一面”,以绿美生态为基底,同步推动产业升级与民生提质,呈现“人口向县城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功能向城区集成”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态势。

撰文:李阳诗 刘栋铭 通讯员 卓剑斯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