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20日,华南师范大学“五韵风华”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西林村,开展了以“传承客家非遗文化,以美沁润童心”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客家非遗美育课程、特色活动、文化调研等多元形式,为乡村的孩子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为客家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非遗美育进课堂,浸润童心育新苗
华南师范大学“五韵风华”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以“非遗铸魂·以美沁润”的理念为核心,将客家非遗文化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了一系列原创特色课程,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非遗文化魅力。
非遗校本课程成为课堂核心亮点。精选五华竹马舞、采茶戏、客家童谣、五华提线木偶等非遗文化,将课堂分为鉴赏模块与实践模块。孩子们在多维度沉浸式教学实践中,唤醒《月光光》的婉转腔调中重构方言基因,借助竹马舞的百年传承解码非遗密码,通过木偶制作与剪纸竹马实现传统技艺的认知。
突击队队员上五华竹马舞鉴赏课。
突击队队员上五华竹马舞鉴赏课。
西林小学学生上提线木偶手工课。
西林小学学生上提线木偶手工课。
同时,社团活动则为孩子们提供了多元展示平台。合唱社团通过二部合唱训练,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儿童歌舞剧社团以五华竹马舞为蓝本,编排了原创儿童歌舞剧《竹马奇缘》,融合音乐、舞蹈与戏剧元素,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理解非遗故事;舞蹈社团中,孩子们化身“小茶农”,跟随者音乐翩翩起舞。
多彩实践筑同心,文旅融合促振兴
突击队通过非遗寻宝、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馆校联动等形式,让非遗文化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实现“文化浸润”向“全民参与”的延伸。
“非遗寻宝”与“趣味运动会”以非遗与民俗文化为核心,设置了各类闯关任务,孩子们分组竞赛,在“玩中学”中深化对客家文化精神的理解;
非遗寻宝活动中学生参与《会跳舞的木偶》游戏。
非遗寻宝活动中学生参与《会跳舞的木偶》游戏。
趣味运动会中学生参与《麒麟采青》比赛。
趣味运动会中学生参与《麒麟采青》比赛。
文艺汇演展现了文化传承的成果。7月18日的文艺汇演上,孩子们呈现了合唱《春风》、舞蹈《采茶》、醒狮操表演、原创儿童歌剧《竹马奇缘》等作品,稚嫩却真挚的表现赢得家长与村民的阵阵掌声。
文艺汇演师生共同表演原创儿童歌舞剧《竹马奇缘》。
文艺汇演师生共同表演原创儿童歌舞剧《竹马奇缘》。
舞蹈社学生表演群舞《采茶》。
舞蹈社学生表演群舞《采茶》。
7月19日,实践队联合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举办“客韵传情 竹马蹁跹”客家非遗美育实践活动,创新高校与地方文化机构的协同模式。
非遗展演中,原创儿童歌舞剧《竹马奇缘》深受结束后,许多现场观众表示第一次了解到五华竹马;客家美育活动让游客们在互动中深化了对客家非遗的认知,近距离感受客家非遗文化魅力。
突击队队员在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表演原创儿童歌舞剧《竹马奇缘》。
突击队队员在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表演原创儿童歌舞剧《竹马奇缘》。
客家博物馆美育活动现场观众。
客家博物馆美育活动现场观众。
美育摆摊中突击队队员向游客教学采茶戏。
美育摆摊中突击队队员向游客教学采茶戏。
深研细究探路径,非遗活化献良策
为推动客家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突击队以“五华竹马舞”为核心开展专题调研,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化路径。
突击队调研组前往新桥竹马文化艺术乐社进行调研。
突击队调研组前往新桥竹马文化艺术乐社进行调研。
突击队调研组采访梅州市文化馆副馆长赵文有。
突击队调研组采访梅州市文化馆副馆长赵文有。
突击队调研组前往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进行调研。
突击队调研组前往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进行调研。
调研团队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走访了梅州市文化馆、新桥竹马舞艺术社、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横行纵向对比五华竹马舞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及传承困境。探究五华竹马舞创新型传播现状、需求以及缺点,收集了当地居民对五华竹马舞的认知情况、喜爱程度等一手资料。
五韵风华,情暖西林
活动结束后,突击队与华城镇西林小学达成了“手拉手”合作,计划长期推进非遗美育课程建设;产出的校本课程包、学生作品等成果,将为客家非遗进校园提供可持续的资源支撑。
华城镇乡村文化指导员表示:“华南师大音乐学院20名师生赴西林小学开展“五韵风华”公益课程,通过非遗融合各类课程与活动,为乡村孩子播下艺术种子。师生们用汗水浇灌,孩子们从羞涩到自信绽放,文化血脉在乡土接续。感谢这份珍贵礼物,期盼更多文化春雨滋润乡村。”
五韵风华全体队员与西林小学全体师生合影。
五韵风华全体队员与西林小学全体师生合影。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次客家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也是一场美育教育的“实践探索”。华南师范大学“五韵风华”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用青春力量架起了城乡文化沟通的桥梁,让客家非遗在童心浸润中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能。未来,突击队将继续深耕非遗美育领域,让更多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与守护者。
南方+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谢扬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