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的一天,位于前海-宝中片区的海纳百川大厦,迎来了一群年轻的新“住客”——正式运营不到2年、从香港科技大学实验室走出的戴盟(深圳)机器人有限公司,将总部搬到了宝安。
这家专注于研发含触觉多模态具身智能的企业,在灵巧手、视触觉传感器、遥操作系统等领域的探索,已走在全国乃至全球前列。创始人、CEO段江哗介绍,戴盟的使命,正是让机器人拥有媲美人类的触觉感知,真正“摸”懂世界。
技术破局:助力具身智能“感官”升级
当“视线”被遮挡时,触觉信号替代视觉实现精准定位与握持,让机器人“摸”到瓶盖——这一被中国科学院列入35项“卡脖子”技术的触觉感知,被认为是机器人感官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
戴盟正瞄准这一关键领域破局。在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煜教授带领下,团队跳出依赖三色光的传统路径,开辟出高分辨率视触觉感知新路线,一举攻克传感器算力高、发热大、耐用性差等行业痛点,为具身智能的感官升级提供了全新“解法”。
基于核心技术,戴盟已构建起三大产品矩阵——全球首款多维高分辨率高频率视触觉传感器DM-Tac W、多维触觉感知五指灵巧手DM-Hand1、便携穿戴式遥操作数据采集系统DM-EXton。
其中,DM-Tac W每平方厘米覆盖4万个感知单元,不仅远超人手的240个/平方厘米,更是当前最密集阵列式触觉传感器的数百倍。它能精准捕捉物体的形貌、纹理、软硬、滑移、按压力等多种信息,为夹爪等执行末端赋予类人触觉能力,“即使在视觉遮挡、光线干扰的场景下,也能通过触感完成稳定操作。”段江哗说。
这样的技术突破直接转化为实效:在相同训练条件下,融入触觉的操作模型成功率从50%跃升至80%以上;若要达成95%成功率,所需训练数据从5万次锐减至数百次,单模型成本降低十几万元,大幅减轻企业的训练负担。
如今,通过这些具身智能赛道的“关键部件”与数据素材,戴盟已实现机器人“感知-操作-学习”全链路贯通。推动机器人从“能干活”向“心灵手巧”进化,加速商业化落地。
深港协同:双向奔赴“具身智能港”
戴盟的发展轨迹,是深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动注脚。作为香港科技大学孵化的企业,其技术源头可追溯至港科大实验室的前沿研究——团队早期在香港完成视触觉传感器的原理验证与核心算法研发,依托深圳产业链实现工程化与产业化。
“香港擅长0-1的原创突破,深圳则能提供1-100的产业化加速。”段江哗解释,香港高校的科研优势在于基础研究与国际视野,而深圳完备的供应链体系让技术转化效率倍增。
这种深度协同也体现在政策层面。在今年的一场座谈会上,段江哗提出的“多模态感知技术、灵巧操作技术、基于 VTLA (视觉-触觉-语言-动作)构建的具身智能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相关内容,被写入《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当时在座谈会上提出两点关键:一是人类操作依赖触觉,机器人训练必须纳入触觉数据;二是融入触觉能显著提升模型效率、降低成本。”段江哗认为,这切中了深圳发展具身智能的“降本增效”需求。
选择落户宝安,则是戴盟与这片产业热土的"双向奔赴"。"宝安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精准政策、生态协同的三重支撑。"段江哗说。
作为全国制造业强区、深圳产业大区,宝安集聚着机器人企业近1.5万家,已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本体,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政策上,0首付入驻、华为生态合作补贴等"精准滴灌",让企业轻装上阵;而政府对前沿产业的敏锐度,更让戴盟感受到"被看见的价值"。
眼下,戴盟所在的前海-宝中片区,正在崛起一个“具身智能港”——在大铲湾片区,由湾区产业投资大厦、“互联网+”未来科技城、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园等空间载体构成,落地了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宝安低空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中心等重大载体平台,汇聚了从技术研发到数据底座、从资金人才到公共服务等具身智能产业创新所需的各类要素。
在段江哗看来,“具身智能港”的核心竞争力并非简单的物理集聚:“生态培育比简单聚集更重要。戴盟就是宝安系统性布局具身智能中的关键一环。”
行业前景:分阶段落地迎爆发
据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但市场也存在对人形机器人“实用性不足”的质疑。
段江哗认为"分阶段落地是关键",就像手机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用了数十年,机器人也不会一蹴而就。“现在任务类机器人已能在制造业替代人工,随着技术迭代,会逐步向更多场景渗透。”
谈及未来,段江哗相信具身智能的"DeepSeek时刻"(爆发临界点),将由触觉技术成熟触发。"就像深度学习让AI突破视觉、语音领域,触觉的突破会让机器人操作能力产生质变。"
他将机器人落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任务类通用",如能在不同场景完成装配、焊接的机器人,目前已进入商业化初期;第二阶段是"场景内通用",如家庭场景的多任务处理,预计5-8年成熟;第三阶段是"跨场景通用",实现从工厂到家庭的全适配,需10年以上培育——随着数据飞轮(人类穿戴设备采集+远端监管修正)的转动,机器人将真正走进每个人的家中。
撰文/摄影:南方+记者 王悦
部份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