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斜照进云浮罗定市泗纶镇一间老屋。94岁的沈金水,小心地摊开布满褶皱的手掌,掌心的印记清晰可见——那是七十多年前,参加抗美援朝时留下的痕迹。
近日,广东财经大学薪火传承实践团来到云浮罗定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坐在沈金水面前的广东财经大学“薪火传承”实践团成员们屏住了呼吸,一起追忆起那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现年90多岁的沈金水是广东省罗定市泗纶镇人,1949年4月入伍,参加过渡江战役、上海战役。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多次获得军功章。沈金水所属部队,正是电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中“钢七连”的原型之一。
提起抗美援朝,长津湖畔那场惊心动魄的水门桥战斗,是老人记忆里最深的烙印。在抗美援朝期间,沈金水参加过全歼美军第31团级作战队(北极熊团)的长津湖战役。他第一个发现美军飞机残骸,活捉美军飞行员。他加入敢死队,和队友们一起完成了炸毁水门桥的壮举。
当谈及“老虎仔”的外号时,沈金水颇为自豪,“连长说我不怕死的,一个人就敢冲一个排,是只老虎。”“我的战友啊,死的死,伤的伤,再也见不到了……”言语间,是老人对逝去战友无尽的怀念。
1952年10月,沈金水随队回国,1955年从部队转业返回家乡泗纶镇生活。房子的一角,是老人精心保存的“历史陈列”:革命军人证明书、立功证明书、抗美援朝纪念章,以及个人档案资料……每一件都被他擦拭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他如数家珍地讲述着它们背后的故事。
实践团成员何常清轻轻握住沈爷爷的手,那变形关节上深刻的冻伤疤痕,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以前在书上读到‘零下四十度’,只是个数字。可摸着这双手,才真正明白那意味着什么。”他感触道。
方卓扬则被老人讲述战友时的神情打动:“特别是说到怀念多年的老连长姜庆云时,爷爷脸上那份深沉的遗憾和克制,让我瞬间懂了,家国情怀不是口号,是像他这样,需要用一辈子去铭记和承担。”
倾听沈爷爷的讲述,触摸那些带着历史温度的物件,对同学们而言,是一段深刻的心灵旅程。老兵对历史的珍视,对荣誉的守护,对年轻一代的殷切目光,都在无声地传递着力量。
探访结束,实践团的同学们心中沉甸甸的。在罗定这间普通的房子前,在沈金水身边,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声的传承。传承红色基因,不仅仅是铭记过往,更是要将那份忠诚、无畏与坚韧,融入新时代青年脚踏实地、爱国奉献的行动中。薪火相传的故事,正由这双手传递给下一双年轻的手。
南方+记者 崔洪铭
通讯员 何常清 方卓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