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来粤好百千万 | 沙琅靠这些“宝贝”撑起半壁江山,特色产业太能打了

今日电白 2025-08-01 07:50

近日在电白区第三届镇街男子篮球赛开幕式上,沙琅镇代表队携当地特产亮相,琳琅满目的沉香、龟苓膏、酱油等好物,瞬间点燃全场热情,更在网络上引发网友热议。这份热闹的背后,是沙琅镇特色产业的蓬勃脉动——数据显示,沙琅镇特色产业产值占比已达58%,涵盖沉香、龟鳖养殖、豆豉加工等多个领域。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沙琅镇以特色产业为抓手,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蹚出了一条强镇富民的新路径。

南药产业:老祖宗留下的“绿色银行”

立夏时节,沙琅镇力江绿色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千亩南药基地里,新种下的牛大力幼苗破土而出,嫩绿的芽尖在微风中摇曳。“这些种苗下半年就能移栽,三年后每亩收益可达3万元。”合作社负责人李东江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拨开土壤查看长势。

沙琅镇种植南药的传统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被称为“南方人参”的牛大力,因兼具壮腰健肾、平肝润肺的药效,成为岭南人煲汤的“秘方”。李东江坦言,沙琅靠山面海的丘陵地形和亚热带气候,为许多南药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

“我们从原来的一处工棚,到现在厂区扩大了几倍。”在力江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将刚采收的牛大力进行清洗、切割、烘干。这些按大小分级的根茎,经过深加工后,摇身一变成为植物饮料、养生酒等产品,身价倍增。“2017年自建加工厂后,效益翻了几番。”合作社合伙人林尧秀指着自主研发的脱皮设备说,如今每天可加工1.5万斤原料,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还带动8个行政村的9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水心村的坡地上,另一种南药正书写着“一地生三金”的故事。90亩光伏板下,50亩广金钱草郁郁葱葱,几位老人正忙着绑扎收割的药材。“光伏板遮阴保湿,正好适合广金钱草生长。”驻村第一书记孙鹏算了笔账:土地租金每亩每年800元,村民务工每天收入80元,加上光伏发电收益,闲置土地亩均年收益突破万元。

这种“农光互补”模式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村民王秀莲老人说:“我年纪大了外出打工没人要,在这里捆药材,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据水心村委干部黄方敏介绍,广金钱草每年可收割三次,每亩收益达7000多元,计划三年内扩种至300亩,届时将带动村民年增收超140万元。

在俊邦药业的检测车间,技术员正通过液相色谱仪检测药材成分。作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这家占地5400平方米的企业,年加工中药材2000多吨,产品覆盖30多个品种。“从田间到药柜,我们要过18道质量关。”公司负责人张猛说,严格的检测标准让沙琅南药在珠三角药材市场站稳了脚跟。

沉香产业:从山林到产业链的“蝶变”

清晨的琅西村,3600亩沉香林云雾缭绕。村民李福全背着竹篓穿梭林间,小心翼翼地为沉香树“开香门”——这是让沉香树结香的关键工序。“这棵树四年后能收3000元,我种了200棵,养老钱不用愁了。”

沙琅镇作为电白沉香两大主产区之一,目前种植面积已超4万亩。2016年,森海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率先尝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社员从5户发展到24户,带动2500户村民种植奇楠沉香,2024年产值达1230万元,且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在鱼花村委会的奇楠沉香基地,50万株沉香树整齐排列。广东棋楠山沉香有限公司负责人指着一株胸径10厘米的树苗说:“这是我们培育的‘棋楠1号’,结香周期比传统品种缩短一半。”得益于土地资源优势,该村已聚集4家种植企业,总面积超4000亩,成为沙琅沉香产业的核心区。

沉香产业的价值,更体现在产业链的延伸上。在广东君元沉香山集团的展厅里,从沉香精油香皂到药用饮片,从线香到养生茶,七大类100多种产品琳琅满目。“我们研发的沉香安神茶获得国家专利,每公斤售价达8000元。”公司总经理介绍,通过精深加工,沉香的附加值提升了10倍以上。

电商的兴起让沉香走出大山。全镇3000多家电商年销售额超5亿元,主播“香妹”每天在直播间展示沉香雕刻过程,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达80万元。即将开业的沉香广场,已吸引14家商户入驻,预计年交易量超8000万元。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沙琅沉香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近9亿元。

传统产业:老技艺里的新商机

“这缸豆豉要晒足180天,才能有这种琥珀色。”在沙琅豉油食品有限公司的晒场,65岁的传承人李瑞芳翻动着酱缸。作为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其“井水黑豆古法酿造”技艺被列入茂名非遗。

然而就在三年前,这家老字号还面临困境。家庭作坊式生产导致产能低下,没有标准化认证,产品进不了商超。“最好的时候一天也就能卖200斤,还抵不上大厂一小时的产量。”公司负责人李华强坦言。

转机出现在2022年底,佛山市南海区对口帮扶工作队进驻后,指导企业改造出标准化无尘车间,引入自动化生产线,产品顺利取得SC认证。工作队还帮企业设计出特级豉油、姜味豆豉等产品线,包装成礼盒推向市场。2025年,沙琅豉油豆豉斩获茂名“信”字号公用品牌授权,销量同比翻番。

如今,沙琅镇已发展起12家酱油厂和12家豆豉厂,产品供不应求。在帮扶工作队的推动下,当地正建设千亩黑豆种植基地,谋划豆豉加工产业园,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从黑豆种植到终端销售,我们要打造全产业链。”南海驻电白工作队队长说。

龟鳖养殖产业也在焕发新生。沙琅镇从1982年开始养殖龟鳖,如今全镇154家农民合作社中,超半数涉足该领域,养殖品种达30多个。尚塘村投资300万元建设的龟苓膏加工厂,预计年产55万瓶,新增销售收入500万元。“一只母龟一年产蛋80枚,做成龟苓膏价值翻三番。”加工厂负责人说。

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的“乘法效应”

谭儒村的萝卜加工厂里,工人正将腌制好的萝卜分装成小袋,这些标注“谭儒造”的产品将通过直播发往全国。“我们村1780户都种萝卜,加工厂一年能消化5000吨,带动800多人就业。”村支书指着生产线说,这个15亩的加工基地,年产值超4200万元。

在沙琅镇,产业融合的故事处处可见。琅西村的沉香公社里,游客可以体验采香、制香全过程;坡富村的红糖作坊推出DIY体验项目,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200多人;尚塘村把旧农贸市场改造成龟苓膏体验馆,年接待研学团队5000人次。

“农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找到产业的文化支点。”沙琅镇镇长黎华勇说。为此,该镇规划建设了沉香公园、南粤沉香博物馆、红糖文化体验馆等文旅节点,串联成“一日游”线路,去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消费超8000万元。

产业的集聚发展离不开配套支撑。在沙琅食品加工产业园,冷链物流中心、标准化车间正在建设中。“园区建成后,能容纳20家企业,年产值可达5亿元。”园区负责人介绍,这里将整合豆豉、龟苓膏等产业,实现从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跃升。

夜幕降临,沙琅镇的电商产业园依旧灯火通明。200多名主播同时在线推销当地特产,物流车进进出出。镇政府统计显示,“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沙琅镇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村集体年收入超100万元的村达8个。

从南药基地到沉香林海,从古法作坊到现代产业园,沙琅镇以特色产业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生动注脚。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这片土地正孕育着更多希望与收获。

 / 电白区新闻中心全媒体记者  青穗

--------------------------------

编辑:晨希

版式:何伟

终审:赖广昭

总监:陈妍 


本微信平台部分图片与视频可能源于网络,如涉权属争议,联系即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