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如何打破“问题发现滞后、处置效率不高、群众满意度不强”的瓶颈,是一道现实考题。
近年来,惠州惠阳区淡水街道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路径,全面构建“发现问题—即时上报—分级处置—跟踪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通过打造事件闭环处置新体系,淡水街道推动治理模式由“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力。
构建“三维发现网”,及时处理社情民意
不久前,白云社区网格员接到居民反映邻居养狗扰民问题,联合小区物业上门处理。面对因养犬引发的邻里纠纷,网格员耐心普法、劝导双方互相理解,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规讲清利害,引导养狗居民换位思考。最终,在社区与物业见证下,双方签订和解协议,昔日隔阂化为理解。
如今,淡水街道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三维发现网”。全街道被划分为141个网格片区,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问题上报、矛盾调解等工作,聚焦安全隐患排查、市容环境治理、公共设施维护等民生关切,精准捕捉基层“微问题”。
“以前有些事要投诉几次才能处理,现在我们主动发现问题,上报后基本都能马上跟进解决。”淡水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坦言,主动发现比被动应对更高效,主动服务比事后补救更温暖,主动预防比应急处置更经济。
打造“分级响应链”,让处置跑出速度
日前,在上塘社区,网格员在走访中发现,一小区3家冻品店因租赁纠纷被物业断水断电,矛盾升级在即。网格员第一时间上报,启动“吹哨报到”机制,迅速联动信访、城管、派出所、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赶赴现场,组织调解。在多方努力下,双方矛盾最终得以化解。
在发现信息后,处置是否高效及时,直接决定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此,淡水街道依托“惠阳区淡水综合治理平台”构建“分级响应链”,凡是网格员在一线能处置的问题,即时上报后可自主闭环处理。
针对网格员无法自办的事项,则由智慧治理平台指挥中心进行研判,并根据事件轻重缓急划分为“区—街道—村(社区)”三级响应,由相关职能部门或社区力量接手处理。对于复杂或多部门交叉问题,该平台还能自动协调多部门联合会商,打破“单打独斗”困境,实现资源高效整合。
通过构建事件闭环处置体系,淡水街道把治理触角前移、力量下沉、服务做细,在创新中提升治理效能。如今,一个“发现早、处置快、效果好、群众赞”的基层治理新样板,正在淡水街道逐渐成型,为推动惠州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路径。
南方+记者 张国威 蓝单
通讯员 陈丹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