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引下,新能源充电桩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然而,这片蓝海市场成了不法分子眼中的“肥肉”。他们以投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共享充电桩等为幌子,在繁华地段租赁办公场所、开设连锁门店,通过举办推介会、招募合伙人、线上线下推广等手段,宣称购买相关资产可获产权,由公司代为管理,投资者能收获广告收益、租赁收益、投资分红等高额回报,进而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资金。此类非法集资行为欺骗性强、涉及面广、危害性大,投资者务必提高警惕。
高额收益承诺与虚假宣传引诱入局
不法分子为了达到目的,诈骗手段多样。他们伪造政府批文、盗用正规充电桩运营商项目图片进行虚假宣传,刻意营造企业实力雄厚的假象。这些诈骗团伙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推广模式,通过社交平台广告、线下投资推介会等渠道,向不特定公众兜售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投资项目,并以年化收益率15%-30%的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投资者上钩。
修改APP后台数据蒙骗投资者
部分机构自行构建App,供投资者查看充电桩使用情况、充电记录等。但实际上,他们修改后台数据,将未通电的充电桩改为“24小时满负荷运转”,篡改伪造充电记录,自动生成虚拟充电订单,以此蒙骗消费者,让投资者误以为投资项目运营良好、收益稳定,从而持续追加投资。
初期兑付建立信任后突然跑路
某些机构首月按时向投资者发放收益,甚至组织投资者参观“合作充电站”,但这些充电站实为短期租赁的第三方场地,充电桩并未实际投入使用。他们通过制造“运营良好”的假象获取投资者信任,数月后以“系统升级”为名关闭App和客服通道,核心团队销声匿迹并卷款跑路。在此类骗局中,大部分募集资金被用于支付早期投资者收益和团队挥霍,仅有小部分资金实际投入充电桩建设,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这类骗局本质上是以新能源投资为包装的庞氏骗局,资金链条极其脆弱,一旦新增投资放缓就会立即崩盘。近期多地已查处多起类似案件,涉案金额从数千万元到数亿元不等,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
谨慎对待承诺高额收益的项目
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但与之配套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才刚刚起步。从行业实际情况来看,即便在选址优越、使用率较高的理想条件下,一个充电桩站点也需要2-3年才能实现投资回本。对于那些宣称“一年回本”“年化收益20%以上”的充电桩投资项目,投资者务必保持高度警惕,这类违背行业规律的高收益承诺,极可能是非法集资的典型特征。
了解项目资质、经验及背书公司情况
充电桩投建是实体投资,涉及上游充电桩设备采购,下游运营、运维等环节。因此,投资者需仔细查验公司相关背景、股东,相应部门审批资质(如建设单位的资质证明、充电桩设备的合格证明等)是否齐全,并验证所签订合作合同。
番禺区发改局和广州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提醒,在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各类扶持政策密集出台,该领域投资持续升温。然而,这一蓬勃发展的市场也引来了不法分子的觊觎,他们打着新能源投资的幌子,精心设计各类骗局,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当前市场上已出现多起以充电桩、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为名的非法集资案件,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针对这一乱象,监管部门正加快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覆盖项目审批、资金监管、信息披露等环节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另一方面,投资者自身也要提高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到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的客观规律,对承诺“稳赚不赔”的投资项目保持高度警惕,避免陷入非法集资陷阱。
文:番禺融媒记者 麦裕玲通讯员 发改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