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2750米!探秘广东“第一大岛”的跨海“工业水脉”

作者 李赫 2025-11-27 12:43

南海之滨,碧波万顷。从粤西港城湛江眺望东南,一湾之隔处,便是总面积289平方公里的广东“第一大岛”——东海岛。这座以雷州文化和“人龙舞”闻名的古老海岛,如今已发展为“巨头”云集的湛江工业“主战场”。

工业生产,水是“血液”。东海岛的工业用水从哪里来?答案鲜为人知——在湛江湾海底,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全长2.75公里的跨海输水隧道,以两条DN1800供水管引来鉴江原水,为东海岛工业生产提供重要支撑。目前,该工程由粤海水务运维管理。

湛江工业“主战场”——东海岛。

湛江工业“主战场”——东海岛。

这条建在海底的“工业水脉”有何特别?在其中工作又会有怎样的体验?跟随供水运维员的脚步,让我们“入海”探秘。

溯源

“水脉”撑起一方工业热土

据湛江市工信局发布信息:2025年前三季度,湛江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2.8%,堪称为湛江经济火车头。

东海岛聚集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三大“超百亿美元”工业大项目,当仁不让成为湛江工业发展的“定海神针”。而要打造现代化、规模化的工业区,量足质优的淡水供应必不可少,在淡水资源短缺的东海岛,异地引水成为关键一招。

东海岛宝钢湛江钢铁园区。

东海岛宝钢湛江钢铁园区。

2009年2月,为支撑东海岛工业新城建设,保障宝钢、中科炼化两大“航母级”项目顺利落地投产,广东省首个跨海水利盾构工程——湛江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动工建设。

鉴江供水工程全长42.6公里,设计供水量60万立方米/日。工程始于吴川市沙角旋,至湛江湾最窄处,由南三岛到东海岛,实施2.75公里跨海盾构隧道,将鉴江水送达东海岛。

湛江鉴江供水枢纽工程示意图。

湛江鉴江供水枢纽工程示意图。

2013年3月,工程全线通水。同年5月,宝钢湛江钢铁基地打下第一根桩,东海岛的工业发展“大戏”,自此启幕。其后,鉴江供水工程一直是岛上工业用水的最主要来源,为后续企业的进驻与生产提供了关键保障。“工业水脉”,名副其实。

2020年12月,粤海水务与湛江市签约合作,成为鉴江供水工程运维管理单位。

坚守

11000步的海底巡检路

从湛江市区车行约90分钟,便来到南三岛海边一处圆形白色建筑前,这里,是鉴江供水工程跨海隧道的盾构入口。

“我们三人一组,负责隧道日常巡检。”湛江粤海水务鉴江供水营运公司设备部副部长陈培贵,检查好手电和工具,戴上安全帽,自2017年开始负责跨海隧道巡检运维工作以来,他每周往返隧道1次,今天已是第370次整装出发。

鉴江供水跨海隧道内。

鉴江供水跨海隧道内。

自盾构入口向下,28米纵深、117级楼梯,就到了输水隧道的起点。由此沿走道板铺成的长路往里走,风机隆隆运作声中,两条DN1800的粗大供水管向前延伸、一望无尽。

运维员在隧道内检查伸缩节。

运维员在隧道内检查伸缩节。

在隧道里,每走几步便能看到墙壁上有类似“接缝”的设置,运维员们称之为“环”,每两“环”间距1.5米。走了一会,陈培贵提醒,差不多到250环了,从这里开始就是湛江湾的海下,“头顶”是海流涌动。

尽管沿途都有风机换气,但对不常“下隧道”的人来说,向深处走得稍久,便会因幽长封闭的环境而感到压抑憋闷。

隧道的设计是两端高、中间低,往里走到第1100环就是最低点,水下埋深达60米。走过这里,便进入平缓又漫长的上坡路,坡度虽缓,走到最后四分之一,双腿还是会越发沉重。而且,返程时还得要再“上”一次坡。

隧道巡检里的“缓上坡”最难走。

隧道巡检里的“缓上坡”最难走。

巡检中,供水运维员们会查看两条DN1800的原水钢管是否有渗漏、锈蚀情况,墙壁是否有渗水或裂隙,风机、照明、配电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连接在两段供水管间的伸缩节,是巡检中最须关注的“安全关节”。每处检查,陈培贵都会蹲下来,身子紧贴管道,用手电照着,变换姿势多角度仔细查看。巡检全程,这样的操作循环往复、严谨如一。

跟完一次巡检,走走停停用了近2小时,气喘、暴汗、腿发软是最直接的感受。陈培贵统计过,往返一趟大约要走11000步,每次巡检后,他的微信步数排名都会“大幅攀升”。

11000步的巡检路,似乎难度平平,但封闭枯燥的工作场景,循环往复的细致检查,风机的噪声、漫长的坡路,个中辛苦真正走过才会了解。而当这一切从每周延伸到每月、每年,从一次增加到十次、百次,坚守这条海下60米的“水脉”,考验的不仅是脚力、眼力、专注力,更是决心、恒心与责任心。

“安全供水无小事!我们的工作很平凡也比较枯燥,但大家深知,这座隧道、这两条管,对整个城市的工业和发展的保障意义有多大!”陈培贵说:“也许99%的巡检都不会有‘收获’,但我们仍会毫不懈怠、不留死角,绝不放过哪怕1%的风险隐患。”

升级

隧道来了“智能巡检员”

鉴江供水工程深埋海底,建成投用至今已逾10年。要保证工程安全稳定运行,高标准运维管理是关键,且须久久为功。

湛江湾海底隧道运营提升工程实施前后。

湛江湾海底隧道运营提升工程实施前后。

2023年3月,针对工程运营中发现的问题隐患,粤海水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启动了湛江湾海底隧道运营提升工程。

工程至2024年12月完工,隧道渗漏得到有效遏制,供水管道实现全线防腐涂刷,应急排水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速,隧道安全运行等级进一步提升。

今年,粤海水务还将先进的“智慧水务”高新体系引入鉴江供水工程。经过前期反复调试、精密设定,5月24日,“机器人巡检员”首次在跨海隧道现场作业。

巡检中,机器人会按照预设路径和速度自主行进,短时间内可完成大面积管道巡查,精准采集管道表面图像、接头位移数据以及仪器设备数据,通过“智慧水务”系统进行实时智能分析,发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并详细记录。有了“智慧水务”的加持,跨海隧道的巡检运维将更加便捷高效。

跨海隧道迎来“机器人巡检员”。

跨海隧道迎来“机器人巡检员”。

近年来,随着粤海水务的积极投入与提标管理,鉴江供水工程运维全面提升、运行状况良好。宝钢湛江钢铁有关负责人表示,工业生产用水需求大、水质要求高,鉴江供水工程供水量足质优,运维单位为此付出许多努力,为企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与支撑。

一条2750米的跨海输水隧道,亦是随广东“第一大岛”蓬勃跃动的“工业水脉”。

很快,东海岛还将迎来中海油、中冶集团、可口可乐等11个世界500强企业的产业投资项目。“第一大岛”,星耀粤西,未来可期。

粤海水务表示,下一步将一如既往践行国企担当,以“中国水安全专家”的专业与精益,稳保鉴江供水工程安全运行,为东海岛现代化产业集群送去源源清水,为湛江工业热土的跨越发展提速加劲。

南方+记者 李赫

通讯员 马田园

编辑 王露纯 周煦钊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