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制造新解|南方产业观

南方产业观察 2025-11-21 08:30

05:01

大湾区制造新解

小小的占地面积,创造了全球超一半的财富。

湾区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

世界银行统计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直接腹地。

为什么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都不约而同在湾区?

联通世界的枢纽,点石成金的魔力。

今天,我们用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看粤港澳大湾区为什么备受全球关注?

(一)

11月21日,“十五运会”闭幕当天,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另一场盛会随即开启。

全球最重要的A级国际车展之一,广州车展拉开帷幕,共有首发新车93台,展车总数1085台,其中新能源车629台

除了给最新的车型、最前沿的技术提供舞台;更是一个观察大湾区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

汽车,是现代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是众多工业领域的交汇点和创新的源泉;

是衡量工业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

在这里,能看见大湾区制造“里子”。

以广州琶洲会展中心为原点,画一个半径为200公里的圆圈。

可以发现,一辆汽车所需的超过10000个零部件,几乎都可以在这个“圈内”找到

大湾区的工业体系之完备,冠绝全球,绝无仅有。

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1/8,规上工业企业数约占全国1/7;已经孕育出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新能源等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在圈内,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江口两岸为两翼的制造业分布格局。

珠江口东岸,智造创新走廊已‌名扬四海;深圳、广州、东莞、惠州是全球重要的智造生产基地之一。

珠江口西岸,先进装备业享誉全球;佛山、珠海、江门、中山、肇庆是全球供应链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沿着珠江口两岸的9座城市,形成了一个U型产业链、供应链。一边是强大的制造业链条,一边是前沿的科技创新链,“双链”互补融合,持续产生化学反应,实现了1+1>2。

(二)

目光再拉远,在大湾区圆圈内,由“深圳—香港—广州”串成的独特曲线,如满弓之弦

今年9月,它首次超越日本的“东京—横滨”,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

这背后,是深圳、香港、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的三个超级节点,构筑起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创新生态圈:“全球最强大的产业集群+全球最密集的科技力量+全球最顶尖的金融服务”

体现在数据上:全球40%的智能手机,全球70%的消费级无人机全国1/3的工业机器人,等等,都产自粤港澳大湾区。

这一生态圈,让更多大湾区企业加速走向“蓝海”。

今年,广州两家自动驾驶企业香港上市,争夺全球Robotaxi第一宝座,多国争相合作布局;

深圳的比亚迪赴港融资,8天闪电完成汽车行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配售项目,吸引全球约408亿元资本争抢竞购。

目前,得益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顺畅流通。

位于大湾区西端的“广州-珠海-澳门”科创带,也开始崭露头角

一东一西,正如大湾区的“人”字布局一样,以创新为引擎,推动大湾区加速向前

就如忙碌的深汕小莫港、南沙港一样,大湾区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正通过这里源源不断驶向全球各个角落。

这必将是一个非凡的故事。

经济之争,是制造业之争,背后则是科技之争。

面向“十五五”,在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技、氢能、具身智能、6G等高科技领域,

大湾区也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它将形成自我进化、自我颠覆的产业生态系统。

不仅能够定义产品,也能够定义技术路线,

更能够定义产业模式

这将是我们最值得期待的大湾区智造“新篇章”!

视频:魏泓泉 郭小戈 拱千舒

文字:郭小戈 魏泓泉

统筹:郭小戈 邵玉梅

策划:陈韩晖

编辑 邵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