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在“家门口”谢幕,暨大师生为苏院长送上祝福

广东教育头条 2025-11-20 21:32

赛场内,看台上,呐喊声如潮水般涌来。在“家门口”的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亚洲飞人”、中国田径运动员苏炳添,完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谢幕。

十五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中,苏炳添奋力交棒。

十五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中,苏炳添奋力交棒。

“我随时离开都没问题,但我希望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比赛。”2025年,苏炳添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无论输赢,自己最理想的退役就是在“家”里面,在粤港澳三地的全运会赛场上,结束自己的体育生涯。

11月20日晚,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中,苏炳添代表广东队跑出了第一棒,顺利完成交棒,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

十五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现场,苏炳添向观众挥手致谢。

十五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现场,苏炳添向观众挥手致谢。

10公里外的暨南大学石牌校区里,气氛同样热烈。今年4月,苏炳添担任暨大体育学院院长,开启职业生涯新赛道;今夜,师生们共同观赛,一起见证这历史性的“狂飙”时刻,为苏院长加油打气、送上祝福。

暨南大学石牌校区观赛现场。 

暨南大学石牌校区观赛现场。 

在“家门口”跑完“告别赛”

暨南大学邵逸夫体育馆观赛现场,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师生们不断挥动着KT板,为苏炳添加油鼓劲。

“和大家一起看比赛,氛围特别好!”暨南大学体育学院2024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罗越说,现场大多为体育学院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更高,“看苏老师这样的‘领军人物’比赛,大家情绪更加亢奋”。

他表示,自己的“成名之战”正是高中时期参加的那届苏炳添速度挑战赛,“在那场比赛中我获得了第一名,与苏院长也算是有着特殊的缘分”。对于苏炳添的“告别赛”,罗越坦言,虽然一个时代落幕了,但苏炳添的实力依然有目共睹,这也将不断激励更多运动健儿持续突破自己。

暨南大学石牌校区观赛现场。 

暨南大学石牌校区观赛现场。 

在36岁的年纪仍坚持踏上百米冲刺跑道,于苏炳添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超越。

面对外界认为“苏炳添已经过了短跑运动员黄金岁月”的声音,他不予认同:“对我自己来说,我一直处于最旺盛的时候!”

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赛场上,苏炳添跑出9秒83的成绩,刷新了亚洲纪录;2025年,作为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他以6秒65的成绩斩获全国室内田径大奖赛(第3站)男子60米决赛冠军,仍是室内男子60米全国纪录的保持者。

苏炳添:我想回到赛场,和大家说一声再见。

苏炳添:我想回到赛场,和大家说一声再见。

“这几年身体状况没有以前好,能够坚持到今天,参加全运会,这个苦只有我们团队才知道。”谈及此次全运会,他曾说,哪怕再难也会坚持,站好“家门口”的最后一班岗,完成自己在跑道上的使命,也让体育精神感染更多怀揣梦想、敢于拼搏的青少年。

赛场下的“转型”

赛场下,苏炳添正在经历一场转型。

2009年,他进入暨大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2017年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2018年4月被聘任为暨大体育学院副教授,随后受聘为教授。2025年4月,他正式担任暨大体育学院院长,成为国内首位奥运级别短跑运动员出身的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负责人。

“我接下来要做的,是回归体育教育。”不久前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苏炳添表示,以前是自己在跑道上亲历“9秒83”,如今他希望继续带领团队,为国家培养田径人才梯队,让下一代青年创造更多“9秒83”。

为了支撑“中国速度”,在学术研究上,苏炳添同样冲在前。

2019年,他在《体育科学》2019年第2期发布了论文《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一文,作为第一作者自我揭秘,透露了自己如何成为“亚洲飞人”的秘笈。

不只研究自己,他还组团研究自己。

苏炳添在暨南大学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训练基地启用仪式现场讲话。 

苏炳添在暨南大学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训练基地启用仪式现场讲话。 

2021年12月27日,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揭牌。该中心由暨大与广东省体育局、中国田径协会三方共建,主要开展短跑技术、体能训练及运动康复研究,用科研赋能短跑,并向世界展示中国速度的科学逻辑与方法理论。

今年,该中心迈向实体化建设阶段,旗下训练基地在暨大番禺校区启用,已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跑道、多功能力量训练房、运动员专用食堂等,并汇集了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将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训练与生活保障,为国家储备一批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速度人才。

“我们希望给青少年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虽然角色变了,但我对田径的热爱从未改变。”苏炳添说。

培养更多优秀体育人才

一直以来,暨南大学有着优良体育传统。此次全运会赛场上、赛场下,还有许多暨大师生拼搏的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暨南大学共有46名在校师生和校友参与本届全运会的角逐。截至目前,他(她)们在跳水、田径、武术等领域已累计斩获14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

作为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大的体育史和校史一样悠久,早在创校第二年就开设了体操课。

上个世纪,暨南田径队就已声名远扬。在华东运动会、全国运动会以及远东运动会,暨大都派出选手参加,在当时的国内高校中极为少见。

苏炳添“短跑加速阶段阻力训练方法应用”实操工作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旭日田径场举行。

苏炳添“短跑加速阶段阻力训练方法应用”实操工作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旭日田径场举行。

改革开放后,暨大成为最先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沉积,暨大运动员在国内外各类赛事中共获得奖牌近千枚,其中金牌就有400多枚。2015年,在原体育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体育学院。

近年来,多位高水平运动员都选择入读暨大,其中就包括中国跳水奥运冠军全红婵。9月13日,全红婵正式入读暨南大学,并在迎新活动上带来特别的“礼物”——一件由她亲笔签名的巴黎奥运会出场服。现场,苏炳添代表体育学院接受捐赠。

苏炳添(左)与全红婵(右)在暨南大学体育学院2025级迎新大会上的合影。

苏炳添(左)与全红婵(右)在暨南大学体育学院2025级迎新大会上的合影。

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田径队总教练邓民威介绍,学校每年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并筛选出有潜力的队员,通过与广东、广西等省队合作,将优秀运动员注册到省队,利用其平台和资源进行培养,实现“两条腿走路”——既提高运动水平,又完成大学学业,支撑他(她)们在职业生涯上取得更好的发展或转型。

“希望通过苏炳添院长的事迹,激励同学们以他为榜样,在各自专业领域努力锻造自己,也期待同学们在未来跑出9秒82的好成绩。”邓民威说。

直播回顾

前排打call!暨大师生组团观赛,见证苏炳添“告别一战”

采写:南方+记者 陈伊纯 谢望海

拍摄:南方+记者 谢望海 张由琼 许舒智 

编辑 钟展锋 李江萍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