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第五立面整治,是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城市形象的关键举措。在推进整治工作中,荔湾区坚持系统治理与精准施策相融合,通过健全组织体系、聚焦民生改善、强化示范引领、创新宣传引导、筑牢长效管控、激发主体责任六大抓手,构建全链条治理格局。
“拆违是手段,规范城市建设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才是核心目标。”荔湾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表示,整治第五立面不仅有效提升了街区风貌与居住环境品质,更探索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路径,保障“百千万工程”高效高标落地。
拆改提质:民生为先消除安全隐患
荔湾区始终坚持疏堵并举、民生优先,将违建拆除与消除安全隐患、改善人居环境深度结合,持续优化城市空间秩序。“如今改造后,天台又亮堂又通风,上来晒衣服心情都舒畅多了。”正在宝庆新中约天台晾晒衣物的陈伯感慨。
在拆违过程中,同步推进消防通道清障、燃气管线规范铺设等安全治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违建引发的天台漏雨、墙体渗水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彻底清除卫生死角与安全隐患,让整治成效真正惠及市民,让城市环境更宜居舒心。
为确保拆违成效长效持久,荔湾区着力做好后续管理工作。明确街道、社区及物业的日常管护职责,对拆除后的空间实施规范化管控,坚决防范违建回潮,持续巩固整治成果。

宝庆新中约10-12号改造前 受访者 供图

宝庆新中约10-12号改造后 受访者 供图
科技赋能:筑牢新增违建防控防线
为筑牢“严控新增、长效管控”工作防线,荔湾区创新打造“人防+技防”双重立体化管控体系,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违建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在“人防”巡查方面,各街道强化巡查力量配置,严格执行“四看一联合”工作机制,即核查施工许可或备案、规划许可意见、相关咨询意见及方案、审批意见执行情况,发现存疑立即联合主管部门核实,将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
“技防”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巧用无人机航拍与AI分析技术,建立北片每两天一次、南片每周一次的全域飞行巡查机制,通过智能系统自动抓取第五立面疑似违建图斑,构建 “发现—上报—处置 —反馈”全链条数字化闭环,让违建识别更准、处置更快。

执法人员及施工队正在拆除多宝坊天台乱搭建 受访者 供图
联片示范:分类推进构建治理新格局
荔湾区以“小联片带动大联片”策略推进整治提质,聚焦14片历史文化街区,对私搭乱建线索分类梳理,明确重点任务清单、完成时限及时序进度,通过“日巡查、周督促、月通报”机制压实责任。
各街道结合实际细化路径:逢源街道实行分组协作,明确每周任务目标、具体措施与责任分工,边核查边治理提升效率;华林街道采取“先主干道后内街巷”策略,主干道整治后将区域划分为18个网格,按“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分类推进。目前 14片历史文化街区已完成私搭乱建整治2643宗,整治面积达6.7万平方米,呈现“重点突破、全域推进”的良好态势。同时通过现场观摩、案例讲解等形式推广示范片区经验,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荔湾经验”。
共治聚力:凝聚街区保护内生动力
荔湾区通过多元化宣传引导,推动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区城管执法局组织《广州市违法建设查处条例》专题宣传活动,增强市民依法控违查违意识。
多宝街道先后召开“永庆坊片区共同缔造委员会”会议2次、“多宝路-宝源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公众咨询委员会”会议12次,累计收集居民意见137条,委员会吸纳政府、企业、产权人、专家等29名代表参与决策,确保各方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
昌华街道组建专班工作组,通过张贴通告、上门劝说等形式,向居民宣讲违法建设相关责任及保护法规,引导群众主动配合整改,推动拆违工作从“要我拆”转变为“我要拆”。同时,街道成立民意调查小组,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和民情联络员队伍,结合“访千家进万户”“社区联系日”等活动,逐栋逐户开展走访调研,让民情民意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各环节。
“一开始是真不理解,自家天台怎么就不能自己用呢?”永庆坊附近的住户刘姨坦言。“后来街道和居委会开了好几次会,反复跟我们讲政策、说安全、谈长远发展,我们才明白,不是单纯拆个棚子,而是为了让整个街区变得更好。现在看着整洁的天台和漂亮的公共空间,觉得当初的配合是值得的。”
接下来,荔湾区将持续深化第五立面专项治理,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留住历史记忆、传承文化根脉的前提下,推动老城区品质蝶变升级,打造更具温度、更富活力的宜居空间。
南方+记者 郎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