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格局“碎片化”,中国企业该怎么办?

289财经热点 2025-05-17 23:18

5月17日上午,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开幕。本届论坛以“共享未来: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为主题,会聚近百位全球政经领袖、学者专家,围绕全球经济治理、金融稳定、科技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世界经济格局“碎片化”

中国以发展的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在开幕致辞时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深刻变革的世界经济以及快速迭代的技术革新,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已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关键路径。

“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看到非常危险的‘关税游戏’正在进行中。”波兰前总理马雷克·贝尔卡提到,“短期来看,美国关税的错误实施带来了几方面结果。首先是其不确定性,不仅是对于全球经济,而且对于美国经济带来了直接的不确定性。”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在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他提到,尽管美国当前政府表现出反多边主义的倾向,但全球多边体系仍有可能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继续存在,甚至在未来美国可能会重新加入。

近日,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森抨击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称当前仅有的粗略统计数据以及他自己与码头工人、货车司机交流后得到的信息表明,加州北部主要港口奥克兰港进口量减少20%。这是5月10日在美国洛杉矶港拍摄的货船。新华社发

近日,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森抨击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称当前仅有的粗略统计数据以及他自己与码头工人、货车司机交流后得到的信息表明,加州北部主要港口奥克兰港进口量减少20%。这是5月10日在美国洛杉矶港拍摄的货船。新华社发

在迈克尔·斯宾塞看来,未来全球贸易最有可能建立多边体系,欧洲、中国及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支持建立相对合理、可行的多边体系,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体量在全球占比逐渐提高,多边关系是必然趋势。 “这种情景可能性最大,但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混乱。” 迈克尔·斯宾塞说。

对于中国而言,焦捷说,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剧,全球金融稳定风险显著增加。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加强经济金融稳定以提高韧性意义重大。

“中国致力于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焦捷说,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和稳定锚。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倡导者,并正从全球治理的规则追随者逐步转向制度改革者。

应对外部不确定性要“走出去”

抱团出海形成优势互补

面对当前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企业对长期不确定性的担忧犹存,当前不少中国企业选择“出海”分散供应链风险。论坛上,“出海”成为中外经济名家高频提及的关键词。

“减少对于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要出海,要走出去,要实现对外投资。”对此,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田轩表示,出海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个跳出舒适区的艰难选择,但这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全世界,最终能够应对外部一切不确定性的最重要法宝之一。

中山港货运码头。

中山港货运码头。

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也表示,中国企业抱团出海非常重要。她认为,单一的国内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要拓展整个市场空间捕捉更多机会。一方面,全球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不一且存在差异性,企业在各个市场布局,可抵消收益的波动性,这对于企业的增量和韧性非常有帮助。

另一方面,崔丽表示,企业局限于单一市场,创新源泉就会枯竭。全球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就是创新的源泉,企业可以在这些领域寻求解决方案和寻求价值增量。“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中资企业的出海会使得未来可持续发展得到更好的保障。中国数字经济和智能化可以给当地的经济带来新增量、提升经济存量的效率,从而构建一个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此,崔丽建议,中国企业可通过抱团出海、强强联合的方式提升竞争力。例如,将中国资本、技术和产品与本地化服务结合,同时互联网企业与基建企业也可携手合作。“中资企业可形成优势互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对于企业“出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特首政策组副组长王春新表示,出海企业可以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这样既能通过香港实现融资,同时获得香港的国际化的服务,包括会计、法律等方面服务,这使得企业出海的风险控制会更好。

深圳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市委金融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时卫干说,面对中国企业的出海趋势,香港因为有其独特的法律优势、高素质的中介队伍,未来作用会发挥得非常突出。“深圳、广州有比较强大的产业、科技、创新的优势,香港、澳门有独特的制度优势、资金优势、国际化的优势,未来随着产业、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会越来越强,深度融合是确定性的。”

深化湾区金融互联互通 

推动规则机制加快衔接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论坛现场,多位嘉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从制度创新到金融互通,从产业升级到区域协同,专家们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建言献策。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尽管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性上升、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但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融合发展的趋势已呈现出日益增强的确定性。

时卫干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大城市各有其独特优势,未来,大湾区内的金融合作将继续深化,覆盖金融科技、资本流动、跨境理财等多个维度,共同构建起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格局。

广州塔、东塔、西塔标记出广州的新中轴线,这三座超高层建筑形成了“三塔锁江”的结构,成为城市轴心的地标。

广州塔、东塔、西塔标记出广州的新中轴线,这三座超高层建筑形成了“三塔锁江”的结构,成为城市轴心的地标。

多位嘉宾指出,制度创新将更好地助力大湾区城市间的融合。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陈维民认为,香港在跨境支付、区块链结算、数字货币试点方面已走在世界前沿,将是连接全球与内地的重要枢纽。未来,在推进大湾区融合进一步深化方面,应继续深化各类“通”的机制,如理财通、债券通、支付互通等,并逐步扩展至更多主体和交易品类,同时强化了香港作为“走出去”平台的功能,可帮助内地企业在国际市场更好地融资、支付与合规管理。

澳门金融管理局顾问朱军林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科技或产业,更体现在制度创新上。通过推动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债券市场等新兴业态建设,澳门正逐步打造与本地特色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同时依托中医药健康、高新科技、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更好地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

论坛现场,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从市场主体的视角出发,强调优化融资结构、完善长期资金引导机制的重要性。面对技术迭代与全球竞争,企业期盼资本市场提供更加多元、包容、有韧性的制度保障。

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协会会长李杰峰提出,要进一步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降低对信贷的依赖,支持硬科技发展,此外应进一步推动跨境资本流动,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同时优化长期投资机制,构建好“耐心资本”生态,激励社会资金流入科技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嘉宾们在充分肯定大湾区发展的同时,也直面现实挑战,指出当前大湾区区域协同过程中仍存在市场标准不一、资源配置碎片化等问题,并提出建议指出,未来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仍需在政策层面持续发力,推动制度衔接和政策协同进一步落地。

南方+记者 黎华联 周美霖 发自深圳

编辑 彭正子 李杰伦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