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上铁锹和水桶,这个月的‘10号工作室’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咱们一起植树去!”这样充满活力与干劲的话语,是3月广州花都区开展“10号工作室”活动现场的生动写照。每月10日,对花都区而言,是一个充满温情与行动力量的日子。这一天,各级领导干部、代表委员会深入基层,全身心投入到联系服务群众的活动中。
今年以来,花都区“10号工作室”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以两大关键举措为切入点,奏响了党群同心、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乐章。一方面,聚焦“大抓人居环境整治”,通过组织一系列环境整治和植树绿化活动,为城乡融合发展筑牢根基。从清理河道垃圾到植树造林,从改善村容村貌到提升公共卫生设施,每一个行动都体现着对群众生活品质的关注。另一方面,着力“大抓社会力量参与”,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向“百千万工程”汇聚,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锚定“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花都各级领导干部和代表委员常态化奔赴基层一线,将实施“百千万工程”作为一项服务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时刻扛在肩上、抓在手中,以实实在在、可感可触的工作成效带动党员、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凝聚起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强大合力。
如今,“10号工作室·党群连心桥”不仅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更是促进“百千万工程”见行见效的加速器,一幅党群同心、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花都大地徐徐展开。
靶向施策破顽疾,人居环境换新颜
人居环境是群众感受最直接的“幸福刻度”。《广东省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实施城乡风貌提升行动,将重点治理生活垃圾、污水、公厕,打造好圩镇主街、广场、小公园、农贸市场。城乡风貌的提升,离不开人居环境建设,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必答题”。
花都区“10号工作室”精准发力“垃圾分类、卫生盲点、基础设施、六乱问题”四大战场,每月10日雷打不动地深入基层一线,精准把握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及时有效地回应群众的需求和关切。
垃圾治理“大升级”。各村居“10号工作室”站点广泛收集民情反馈,全区共摸查到需升级改造的垃圾收集点37个,驻站联组成员沟通协调职能部门,投入144万元升级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立起“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压缩站处理”的闭环链条。同时,同步开展“垃圾分类进万家”宣讲行动,让绿色环保理念如春风般深入人心,营造出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清淤美颜“见真章”。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痛点,赤坭镇丰群村针对建筑垃圾偷倒问题,增设监控设备、加大巡查力度,标本兼治守护村容村貌;炭步镇文二村组织村民清淤引水2350米,保障春耕时节“水润田头”;花城街紫荆社区通过建立“门前三包”“文明监督员”等长效共治机制,让昔日垃圾盲点华丽蝶变为居民共享的“共治花园”。
人居环境“强硬件”。“颠簸路升级舒心道”“井盖微手术消除大隐患”……这些生动的案例,是“10号工作室”联动党员干部、代表委员下沉一线攻坚的一个个缩影。在新雅街云峰社区,坑洼积水的联乡南路经过沥青铺设后焕然一新,居民们笑称“骑车再不用‘蹦迪’”;新华街五华村快速响应群众诉求,破损井盖“当日修复”,隐患整治“不过夜”。
“六乱”围剿“组合拳”。着眼典型镇“六乱攻坚”行动,“10号工作室”搭建协作平台,凝聚集体智慧,推行“大数据巡查+网格化治理”模式,整治乱摆卖、乱停放等“六乱”问题794宗。梯面镇联合多部门成立“三线整治专班”,让昔日杂乱如麻的“空中蜘蛛网”蝶变为整齐线槽与景观遮挡并存的“天际风景线”;花东镇通过“摊贩公约+定时巡查”根治市场占道顽疾;炭步镇以“车位增划+柔性执法”规范道路停车,让原本“脏乱差”的环境变为“净序美”的典范。
党群共治齐发力,社会参与激活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方案》提出,实施社会力量动员行动,要激发企业参与热情,深化“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要动员青年大学生等群体到基层一线服务,机制化、规模化引导青年入县下乡。花都区“10号工作室”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发动群众从站着看到一起干”的共治理念,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凝聚贤达、志愿者、群众、企业等多方力量,形成推动“百千万工程”强大的向心力。
贤达反哺添动能。赤坭镇集益村创新探索“贤达捐赠+林下经济”模式,栽种荔枝、黄皮等经济树种,打造“绿色银行”。炭步镇巴江明珠广场48棵新苗由贤达捐植,新华街凤凰社区“四小园”建设推动“菜园变乐园、陌邻变睦邻”,贤达智慧与群众创意深度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志愿行动树新风。秀全街雅宝社区开展青少年“绿美课堂”,百年古树与新苗共同绘就生态传承的美丽画卷;花东镇推广社区党群分段清理流溪河岸,80余名少先队员、青年志愿者各司其职,党群志愿者累计清理河道2000余米、杂草垃圾120吨,实现“水清岸绿心更亮”的美好愿景;狮岭镇新庄村发动党群志愿者清理杂草垃圾,让小公园“蚊虫少了、环境美了”。
长效共治固根基。推动“四小园”“党员先锋林”等项目与社区治理、产业培育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居民共建共享的热情。花城街紫荆社区依托“民生微实事”平台,发动党员认领“微心愿”,为小区补种桂花树并落实长效管养。新华街天贵社区“星星幸福舱”通过“10号工作室”平台联动政企社提供免费培训及场地支持,探索“以商养善”机制,助力30名“星星妈妈”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
同时,优化营商环境,鼓励企业自发参与周边环境治理。区空港委“10号工作室”站点着眼园区企业需求,在活动开展中及时回应企业员工对园区配套设施、子女入学等诉求,发动园区企业一起清理周边道路两旁的白色垃圾、杂草等卫生死角,致力园区“北大门”焕然一新。
从“问题清单”到“幸福答卷”,花都区以“10号工作室”为结实纽带,实现了环境提质与民心凝聚的双赢局面。自2025年以来,工作室以“每月10日”为重要节点,组织党员干部、代表委员、律师党员下沉一线共3000余人次,累计接待走访慰问群众2000余人次,现场收集群众反映问题建议500余个,破解环境痼疾1800余宗,栽植绿木5700棵,党群携手、同心绘就了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图景。
南方+记者 周甫琦
通讯员 郑诗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